凤蝶科,喙凤蝶属,金斑喙凤蝶是亚热带、热带高山物种,栖息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山地。金斑喙凤蝶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也是世界上最名贵、极为罕见的蝴蝶。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蛙科,生活于海拔200~1000米山区的溪流边。其环境植被茂盛、阴湿,溪水湍急或平缓。成蛙常栖息在溪边的石块或岩壁上或隐于灌丛中。分布区较广,其种群数量较多。
鹭科,夜鳽属,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 是中国特产的鸟类。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物种(EN),《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EN)。因为极为罕见,海南鳽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雉科,角雉属,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鸟。食物主要是蕨类植物的果实。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物种(EN)。
猴科,猕猴属,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境中,集群生活,由10几只或20-30只组成,每群有2-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只。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松鼠科,又叫棕鼯鼠、赤鼯鼠,为体型较大的鼯鼠,尾长。栖息于海拔1500~2400米之间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中。在树洞中营巢,一年四季均活动。昼间藏匿于树洞,或蜷缩在树上,一般离地面20米以上,夜晚利用皮翼滑翔于树间。主要以水果、坚果、嫩枝、嫩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及其幼虫。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
鬣蜥科棘蜥属的爬行动物,生活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区林下。卵生,每次产卵6~17枚。以昆虫为食,行动迅速。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
蝰蛇科,原矛头蝮属,又名莽山烙铁头,属有毒蛇种,仅分布于湖南莽山和广东南岭。繁殖期6~8月。莽山原矛头蝮是国宝级的珍稀动物,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EN)物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CR)物种。
雉科,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鸱鸮科,角鸮属,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山麓林缘和村寨附近树林内。繁殖期3~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内。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晚上才开始活动和鸣叫。鸣声低沉。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只。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熊科,熊属,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千克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黑熊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顺风可闻到半公里以外的气味,能听到300步以外的脚步声。但视觉差,故有“黑瞎子”之称。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栖息在低谷或森林边缘的灌丛、杂草丛中。性很怯懦,且孤癖,营单独生活,很少结群。取食多种灌木、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嫩叶、幼芽,也吃花和果实。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
伯乐树科,伯乐树属,中国特有树种,被誉为“植物中的龙凤”。它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学价值。零星分布于南岭自然保护区内。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入《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EN)。
松科,松属,又名广东五针松,中国特有树种,为阳性树种,分布零星,数量少,主要见于南岭山地。在悬崖陡壁的严酷生境下较常见,可形成小片森林,并为群落的建群种。秋冬季,针叶渐显淡蓝色,所以又称为“蓝松”。在南岭自然保护区乳阳片集中分布有大面积的华南五针松林。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金缕梅科,双花木属,灌木或小乔木,中国特有树种,属单种属植物和孑遗种。在南岭自然保护区大东山片集中分布有长柄双花木群落。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物种(EN)。
兰科,舌唇兰属,2015年5月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新物种。野外数量稀少,仅分布于南岭自然保护区乳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