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林业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关爱版 > 林业要闻

岭南绿韵⑥丨葛洪苏轼来代言,药香千年罗浮山

来源:本网、广州日报 时间:2024-08-23

  巍巍南岭,横亘于湘粤之间,其支脉罗浮山迤逦南行,镶嵌于广州与惠州之间。自秦汉以来,罗浮山号称“仙山”,入中国十大名山之列。在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罗浮山是“粤岳”,有“岭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等美誉。罗浮山见证了岭南医药的萌芽、发展与辉煌,留下了陆贾、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湛若水、叶春及、屈大均、袁崇焕等文人墨客的经典诗篇。岭南山水之清秀、人文之繁盛,融于一山,蔚为壮观。

图片

  浮山泛海嫁罗山,罗浮自古称“仙山”

  岭南自古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一说,其中西樵就是西樵山,东樵则是罗浮山。“二樵”虽同为名山,但身世截然不同。西樵山诞生自火山爆发,矗立于珠三角平原,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古人赞其“秀”。

  罗浮山则另有故事,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地壳发生断层,形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带。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是发生在新生代的一次地壳构造运动)期间,巨大的花岗岩体受挤压而隆起,经几千万年风雨侵蚀,形成花岗岩穹隆山体,故有俚语云:“罗浮,罗浮,满山石头。”

  作为南岭的一条支脉,罗浮山并不孤独。罗浮山山体广大,自粤赣闽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最南端)与东江并行,迤逦入粤,经梅州、河源,嵌入广州增城与惠州龙门、博罗之间,绵延数百公里,仅纳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就达214.82平方公里。

图片

  罗浮山主峰飞云顶位于山脉最南端,紧邻东江,海拔高达1296米。古人泛舟东江,远望罗浮山,顿觉山势挺拔峻峭,故而常赞其“俊”。

  罗浮山因何得名?传说中,蓬莱仙山有座山峰,呼作“浮山”。它漂洋过海而来,与博罗的罗山相会,由此形成了罗浮山。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在《山记》中写道:“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浮来傅于罗山”。民间也流传着浮山泛海嫁罗山的诗:“浮山泛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故此,罗浮山又有“仙山”之称。

  司马迁呼作“粤岳”,入十大名山之列

  美丽的传说虽然不等于史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浮山的“仙山”气质。作为珠三角的一道绿色屏障,海风与气流在此抬升交汇,罗浮山常年云雾缭绕,仿若仙境。这里物产丰富,孕育出独特的文化。

  2000年,广惠高速施工时,包含300余座古墓的古墓群在惠州横岭山被发掘出来。这个古墓群占地8000多平方米,是当时广东已知最大的先秦古墓群,被列入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有人提出,这或许意味着先秦神秘的“缚娄古国”重见天日。东晋王嘉曾在《拾遗记》中写道,周成王时,“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据载,“缚娄古国”是春秋时期罗氏所建之国,位于东江流域,辖地在今惠州、东莞、深圳一带,在公元前337年后消失。

  直到目前,尚无实物证据证明这座古墓群是缚娄古国的遗迹。不过,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古墓群的布局颇有特色:墓葬一律朝东,整齐排列,有大件青铜器的墓葬主要在山腰以上或山脊上,而平民墓葬基本位于山下。古墓群中出土的铜甬钟和鼎等的造型和纹饰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尤其是楚文化的特征。由此,今人不难想象,先秦时,这里的先民和中原已有文化交往。

  得益于与中原的交流,罗浮山成了中原人最早熟悉的岭南地标之一。西汉初年,陆贾奉命出使南越,成功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在岭南时,曾到罗浮山“打卡”。他北归后撰写《南越行纪》,说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这是罗浮山之名第一次见于古文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浮山逐渐被一代代隐士青睐。这里错落分布有432座山峰、980多处飞瀑名泉、18处洞天奇景、72个石室幽岩,正是“修仙问道”的理想之所。汉代朱灵芝(祖籍大宛)是罗浮山开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较早在此修行,还留下了朱子庵等实物遗迹。民间传说朱灵芝有青精饭方,既能一日九食,又能终岁不饥。

图片

  “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下十山之一”。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将罗浮山推上了岭南群山之巅的宝座,冠以“粤岳”之美名,使其成为岭南第一山。

  罗浮山中顾盼皆药,成就葛洪医药传奇

  从晋代开始,罗浮山逐渐成为道教名山。约1600多年前,道教丹鼎派创始人之一、医药学家葛洪与其妻鲍姑移居此处。元代画家王蒙的传世之作《葛稚川移居图》就描绘了葛洪夫妇迁居罗浮山的场景。

图片

  罗浮山的独特风物成就了葛洪。罗浮山堪称一座天然的“岭南中药宝库”。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植物多达3000种,有1600多种药用植物,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18%。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了罗浮山丰富的中草药,“篱陌之间,顾盼皆药”。葛洪在此隐居30多年,行医采药、炼丹修道、著书立说,传下《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著作。

  《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二字,寓意此书可以放在袖内肘后,随时可以拿出来翻看。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是葛洪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其中记载有狂犬病、疟疾等疾病的疗法,在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均属首次。

  在广东的湿热天气里,葛洪配制中草药,煎煮成茶水,施于百姓,防病治病。有学者说,广东凉茶的源头可追溯至此。葛洪还采集罗浮山药材,炼得一种芳香液体,对寒热肿痛、无名肿痛等岭南常见疾患具有很好的疗效,在葛洪古方的基础上,明代罗浮山天华宫(今黄龙观)的陈伯辉反复试验和改进工艺,最终炼出药性平和、内服外用俱佳的百草油,不仅成了岭南百姓的居家必备良药,还远销海内外。

  葛洪不仅在罗浮山书写了岭南医药的一段传奇,还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葛洪修建了冲虚(南庵)、白鹤(东庵)、孤青(西庵)、酥醪(北庵)四庵,并在四庵收徒讲学。冲虚观后来成了岭南道观的祖庭,罗浮山由此成了岭南道教的发祥地。

  药市居粤东四市之首,海内外客商云集岭南

  丰富的药材资源以及葛洪的医学创举与济世情怀,让罗浮山的声名更上一层楼。

  葛洪之后,弟子黄野人接过其衣钵。相传,黄野人原名黄(皇)初平,后来吃了葛洪留下的仙丹,成了神仙。黄野人在民间行医济世,人称黄大仙。今日,广州、香港均有黄大仙祠,祭祀的正是黄野人。

  在唐代,武则天、唐玄宗曾派人到罗浮山寻药。宋代,罗浮山冲虚古观附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药材集散地,岭南最大的中药材交易集市就此诞生。

图片

  清初大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述了广东四大市场,有“一曰药市,在罗浮山冲虚观左,亦曰洞天药市”之句。“洞天药市”与广州花市、合浦珠市和东莞香市一起被称为岭南四大集市,其中,罗浮洞天药市的规模最大。鼎盛时,罗浮药市绵延数里,入市者盈万,岭南乃至东南亚的药商云集于此,往来不断。

  时光荏苒,药市的喧嚣声虽已消逝,但痕迹处处留存。葛洪创建的冲虚古观旁有新立的“洞天药市”牌坊,又有呈八卦状的洗药池,旁边立有一石刻,曰:“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冲虚古观旁有稚川丹灶,相传是葛洪炼丹之地,由二十四条青石砌成,四角有云龙浮雕,顶端呈葫芦状,诉说着医药大家的济世情怀。

  李白杜甫心向往之,瑰丽佳句吟咏此山

  葛洪和罗浮山相互成就,罗浮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湛若水、屈大均、丘逢甲等写下经典诗篇。

图片

  在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虽然没有到过罗浮山,却心向往之。

  南北朝诗人阴铿未游罗浮山,但慕名写下《赋咏得神仙诗》。阴铿之后,李白、杜甫等纷纷效仿。李白是罗浮山的忠实粉丝,有多首诗歌与“罗浮山”结缘。《留别贾舍人至二首》中有“大梁白云起,飘飖来南洲。裴回苍梧野,十见罗浮秋”之句,说他对罗浮仙境十分向往,希望能见上十次;《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中则有“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之句。朋友岑伦到罗浮山游玩,他又写下《禅房怀友人岑伦》:“婵娟罗浮月,摇艳桂水云。美人竟独往,而我安能群。”寄托思念之余,他不忘遥想罗浮月色。在《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一诗中,李白写道:“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意思是如果他真到了罗浮山,也许就留在这里不走了。

  除李白外,杜甫、韩愈、刘禹锡、谢灵运、杨万里、朱熹等都有吟咏罗浮山的佳作。其中,杜甫在《咏怀二首其二》中写道:“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他人老心不老,希望登临罗浮山,一睹仙山之美。杜牧也对罗浮仙山心生向往,祈愿“自此南走越,寻山入罗浮。愿学不死药,粗知其来由”。

  在《送惠师》一诗中,韩愈就写下了“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大哉阳德盛,荣茂恒留春”之句。

  苏东坡迫不及待游览仙山,汤显祖绕道打卡罗浮美景

  在众多文人中,让罗浮山名扬四海的是苏东坡。一般人被流放,多会满腹惆怅,但苏轼是乐天派。他来到惠州后,就迫不及待地游览仰慕已久的罗浮山,并写道:“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诗中的稚川,指的就是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字稚川)。游览后,他意犹未尽,“期以明年三月复来”。他还写下流传千年的《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可惜,苏轼重游罗浮山的梦想未实现,他在惠州住了两年七个多月,只去过一次罗浮山,但他吟咏罗浮山的佳句比比皆是。有统计显示,苏轼笔下,与罗浮山相关的作品共49篇(首),包括29首诗、1首词、18篇文、1篇铭,其中有“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的诗意,也有“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的奇妙。他还把自己酿的酒取名“罗浮春”,用“一杯罗浮春”来招待远客。

  与苏东坡“意气相投”的还有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明万历四年(1576年),汤显祖北上山东,偶遇东莞文人祁衍曾,得知罗浮之美,从此对罗浮山念念不忘。当被贬徐闻、途经广州时,他没有直接去徐闻,而是反向绕道,游览罗浮山。

  汤显祖攀登罗浮山后,写下十八首(篇)诗赋。后人从诗中得知,汤显祖是连夜出发的,可见其心情之急迫。汤显祖在罗浮山待了五日四夜,曾夜宿飞云顶,并连夜写就长达两千二百余字的《罗浮山赋》。

  湛若水山上传授心学,罗浮书院成学术中心

  除了吸引文人墨客前来吟咏,罗浮山还是岭南学术中心。东樵罗浮山成为岭南理学名山的时间比西樵山更早。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博罗县主簿罗从彦在罗浮山创建钓鳌书院,传授二程理学。

  到了明嘉靖年间,湛若水在罗浮山创建朱明、青霞、天华三座书院,传授心学,罗浮山成为宣扬儒家理学的名山。屈大均称:“是时湛甘泉(若水)治朱明,方西樵(献夫)治金牛,其后黄泰泉(佐)治泰霞,庞弼唐(嵩)治黄龙,叶絅斋(春及)治石洞,于时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

  罗浮山涌现了惠州的一大群名人。湛若水的弟子、惠州籍的叶春及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叶春及写下《石洞集》,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编撰官纪晓岚评价:“(叶)所作政书,井然有条。文章差近平直,而亦明畅。”

  名家与山:罗浮山成青蒿素之源

  千年岁月悠悠,罗浮山下四时常春。罗浮山冲虚古观一侧有一幢修葺一新的建筑,大门正中挂着屠呦呦所书的“葛洪博物馆”匾额,游人纷至沓来,品读葛洪夫妇的生平事迹、著作,了解其医学贡献。葛洪的智慧为今人提供灵感的故事让游客感慨万千。

  时光回到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在最初的实验中,治疟效果并不理想。面对研究困境,屠呦呦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启迪了她。她突然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这一灵感打开了思路,她最终成功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生命。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浮山成为青蒿素之源。

  如今,来自广州的中医每周六都会齐聚罗浮山,开展义诊,把脉诊断开方,不收取分文。葛洪悬壶济世的精神代代传承。

  四代人接力守护罗浮山

  罗浮山的独特风物吸引着后来者效仿葛洪,走进山里。徐文祥是一名研究生,他的曾祖父徐如托、祖父徐寻芳、父亲徐益成都是罗浮山的守护人,历经种树、砍树、看树、研究树等多个阶段。

  如今,徐文祥接力调查罗浮山的植物资源,协助父母对树龄约1260年的人面子古树进行体检,计划用人工手段迁地保护与抚育中草药,续写四代人守护罗浮山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自然教育的蓬勃发展,走进罗浮山接触岭南医药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罗浮山成了人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

  历经千年,以罗浮山为代表的岭南医药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