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惠州拟制定出台《惠州市红树林湿地保护专项规划(2024-2030年)》(下称《规划》,正处意见征求阶段),计划将在5年内新增红树林面积2000余亩,构建起“一带两区多点”的红树林湿地空间格局,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惠州样本。
全市红树植物种类占全省81.8%
初春,在稔平半岛的考洲洋畔,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扑面而来。退潮后,红树林如绿色迷宫般铺展开来,错综复杂的气生根交织成网,泥地上留下的尽是螃蟹划出的细碎脚印。
作为海滨城市的惠州,红树林是海洋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美生态建设的一道“海上”屏障。根据国土调查情况,惠州拥有红树林总面积为388.22公顷(即5823.3亩),主要分布在惠东县稔山镇、黄埠镇、铁涌镇、吉隆镇、大亚湾澳头街道等地。
“横纵向对比来看,惠州红树林面积并不算大,但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红树植物种类占全国的48.6%,占广东的81.8%,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具有生物多样丰富、潜在价值高等特点。惠州作为亚热带南缘地区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具备较高的保护价值。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惠州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在考洲洋、范和港、平海内港等周边海域先后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20个,共完成新营造红树林8857亩,修复现有红树林1965亩。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惠州红树林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新种植的红树已达万亩连片规模,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以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为例,这处位于大亚湾淡澳河入海口处、总面积约176公顷的4A级旅游景区里,共有陆域植被283种、水域植物52种,340多种动物在此栖息生存,是众多珍稀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
2021年,就曾有观鸟爱好者在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一带拍摄到黑脸琵鹭,这是惠州首次发现并记录到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此后几年,黑脸琵鹭的活动轨迹在大亚湾被连续监测和记录。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惠州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显著成效。如今,这里已成为大亚湾居民日常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是临近深圳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不过,处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过渡区的红树林,对环境非常敏感,这也为惠州红树林湿地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
“此次《规划》的制定,也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惠州市红树林生态空间格局,全面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及服务功能。”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上森林”
“从增强红树林湿地综合效能为出发点,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前提,把保护与适度利用相结合,实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及红树林湿地资源禀赋,《规划》将惠州市红树林湿地资源空间结构格局归纳为“一带、两区、多点”。
“一带”为滨海红树林生态屏障带,将以防风消浪等防灾减灾功能为主体功能,增强滨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韧性,通过新营造红树林以及修复现有红树林,促进惠州市红树林集中连片,构建沿海红树林防护体系,筑牢滨海红树林蓝色生态屏障。
“两区”为稔平半岛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大亚湾淡澳河红树林游憩展示区。其中,稔平半岛将利用创建考洲洋万亩红树林示范区的契机,构建“红树林+生态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成以“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大亚湾则将构建大型红树林生态科普慢行廊道,打造高端科普教育基地。
“多点”为红树林保护修复重要节点,结合惠州红树林湿地资源零星分布的特点,充分结合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双月湾红树林公园、种养及种游耦合基地等建设,探索兼顾生态与地方特色的红树林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惠州市红树林保护修复重要节点及示范样板。
《规划》明确了8个主要任务和7项重点工程,包括严格红树林空间和用途管制、完善红树林保护管理机制、优化红树林保护体系、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等,开展红树林保护、营造和修复工程,红树林监测网络建设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等,通过科学有序的技术手段,全方位促进红树林资源高质量发展。
根据《规划》,惠州将分为近期和中远期目标执行,其中,到2027年,将新划建省重要湿地2处,完成新营造红树林143.85公顷,修复受损红树林349.77公顷;到2030年,红树林保有量稳定在532.07公顷以上,形成设施完善、机构队伍稳定、水平先进的红树林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探索出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探索“红树林+”发展新模式
把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让资源优势转向发展优势,这是全面系统且可持续发展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的“最终形态”。
从稔平半岛盐洲跨海大桥驶入盐洲岛,海风习习、绿意盎然。这里不仅有成片的红树林景观,还有海景、落日、滩涂、渔港、盐场等丰富的文旅资源。这几年,依靠不断优化的交通道路,盐洲岛红树林生态美景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以前‘靠海吃海’,现在‘靠海护海’。除了打鱼,我们还开餐馆、做民宿,载客出海观光,挣钱的路子变多了。”惠东县黄埠镇白沙村一村民说。如今,盐洲岛周边的生态旅游日渐红火,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共富可持续发展之路。
事实上,除了发展红树林生态休闲渔业和滨海旅游,惠州还在探索更高层次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蓝碳经济。
去年7月,惠东县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在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顺利交易,由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交易涉及的红树林预计10年期内共可固定约4.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是指在明确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对红树林碳汇资源进行开发从而获得红树林碳汇收益的权利。此次交易,惠州率先开展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探索,不仅是惠州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全省红树林碳汇交易项目基础上的又一次创新探索。
不仅如此,惠州因保护红树林措施得当,还通过了红树林营造成果核验,获得1026亩国家、省级红树林造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是全省首个获得该指标奖励的地市,红树林保护修复各项成绩及有关考核综合排名均位列全省第一。
一系列新的“蓝碳经济”的探索,为推动红树林碳汇由资源转化为资产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启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新篇章。
将红树林变为“金树林”,探索“红树林+”发展新模式。《规划》明确,惠州将开展红树林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继续探索红树林+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产业、碳汇经济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实现红树林保护与周边社区生态建设协同发展,形成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海洋生态产业化路径,为打造海上新广东贡献惠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