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6939916/2023-01130 分类:
发布机构: 广东省林业局 成文日期: 2023-03-22
名称: [河源] 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绘就绿美河源新画卷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3-2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河源] 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绘就绿美河源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3-03-22  浏览次数:-

  岁序更替,万物生长。

  沿着北回归线一路向东,大部分陆地被荒漠和稀树草原所覆盖,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大沙漠、印度塔尔大沙漠,但被这条纬线穿越的河源,却是另一番景象:山清水秀,花开满城,从地图上看,河源就像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南粤大地。

  河源,一座与水有缘、与林相伴的城市。坐拥犹如翡翠一般的华南第一大人工湖——万绿湖,四季如春、四季常绿。

  万绿一湖清,东江入海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河源的生态家底越来越厚实,森林覆盖率达73.20%,全省排名第三;生态公益林面积1043.45万亩;自然保护地97处,总面积约501万亩,全省排名第二;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3.73%,林荫道路率为70.31%。

  坐拥青山绿水,探路绿色发展。2023年,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河源迎来了与绿色发展的“双向奔赴”,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沿着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路线图”,以奋斗姿态抢时间、抢机遇,重点突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绿美保护地提升、绿色通道品质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和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等六大方面,全面提升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水平,推动区域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河源样本,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河源路径,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夯实良好生态基础。

  总体布局为“两江两库一区一带”

  绿美河源

  建市35年,河源的发展始终与生态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造出多个生态品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东源县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殊荣的县;灯塔盆地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农业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成为广东唯一申报国家农高区的地区等等。

  2022年12月8日,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提出要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下一阶段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行动方案,为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划定路线图。

  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全省吹响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冲锋号角之时,河源市举行专题学习会、培训班、研讨班,探索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河源路径,凝心聚力深入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河源落细落实。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实施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六大行动”,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

  绿美河源,绿是立足之本,美是发展目标。如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河源市全社会的认同。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工程,是河源市肩负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重要保障。正值阳春三月,纵览河源大地,巾帼林、青年林、读者林等不同主题的公益纪念林、义务植树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多地举行义务植树活动,掀起“植绿爱绿护绿”热潮。

  大道至简,唯有实干。河源市将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规划“两江两库一区一带”为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即:“两江”指新丰江流域、东江流域,“两库”指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一区”指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一带”指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两旁第一重山,打造山水相连、绿网交织的生态景观,拓展依山傍水、和谐共生的自然格局,建设通山达水、色彩多样的魅力绿美空间。计划到2035年,全市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30万亩以上,森林抚育提升345万亩以上,混交林比例达到60%以上。

  林城相融

  建设高品质城乡绿美生态环境

  春暖花开,万物明朗。漫步在河源中心城区,公园里大片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等炫彩夺目、诗意满满;河源乡村大地被连片的格桑花海、桃花、油菜花、梨花铺满,犹如调色盘一般,到处生机勃勃、游客如织;广东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教育路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一群中学生在探秘森林秘境,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公园绿地建设、乡村绿化美化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突出绿美河源引领的重要部署。当前,河源中心城区公园广场85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6.01%,绿化覆盖率达42.64%,真正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累计完成乡村绿化美化327个;国家森林乡村23个,成功推选认定省级森林乡村43个。

  今年,河源市将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推进林网、水网、路网“三网”融合,协同构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质城乡绿美生态环境。通过高品质、高标准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及森林乡村,统筹城乡绿化,进一步拓展城乡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五边”绿化美化品质,打造季相丰富、四季有花、具有特色美化绿化的森林生态景观;深入开展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植绿活动,推进留白增绿、拆围建绿、见缝插绿,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美化人居环境。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河源

  突出保护

  近年来,河源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多举措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建设水平,为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夯实根基。紫金白溪发现两个兰科新物种——广东舌唇兰和紫金舌唇兰,去年4月白溪科研团队以上兰科物种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发表,填补了全球兰科研究的空白,推动全球兰科研究。这是河源市自然保护地保护出成效的一个缩影。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最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经过多年努力,河源已建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7处,总面积约501万亩,含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等4种类型。接下来,河源市将坚持“最严格的保护、最科学的利用、最精细的管理、最高效的共享”理念,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国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建设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

  保护“活文物”,留住“乡愁”。古树名木是一个地区的历史见证,它的年轮无声地记载着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更承载着魂牵梦萦的乡愁记忆。结合新农村建设,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河源将充分挖掘古树的文化、生态、旅游功能,以古树群为重心,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保护、科普、宣教、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古树公园,打造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计划到2027年,建设古树公园2个。

  走出河源路径实现“绿富”双赢

  绿美经济 

  绿色,生命的本色。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必将富含强大的生命力,永续绵延。

  借助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河源正紧紧依托森林资源禀赋,在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林业产业等方面全面发力,奋力推动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河源路径。

  从人文客家风情游、红色景点生态游、好山好水生态温泉游再到环万绿湖秘境深度体验游,河源打造出“两晚三天”的旅游精品线路,河源的景区景点已经串珠成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及周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的河源,美景如画,林业产业提速增效:油茶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全省唯一跨县级油茶产业园正快速推进建设中,园区龙头企业美林油茶第一条生产线即将试产;依托生态资源禀赋的全域旅游方兴未艾,森林康养、森林旅游成为新方式,紫金客茶谷赏花路线等经典路线进入大众视野……这些如同璀璨的珍珠,被绿色丝带串成一幅幅夺目的生态画卷,让百姓尽享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风情旅游小镇、7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广东农业公园、6条省级森林特色旅游线路、7个省级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2个广东省森林小镇、5个绿美古树乡村。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河源林业总产值约643.37亿元。

  “2023年在全市范围实施62个绿美河源生态重点项目,着力打造1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市林业局局长何志锋介绍,按照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目标任务,河源已做好计划表、任务图,将在今年全速推进62个生态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项目建设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实现“绿富”双赢。其中,东深供水新丰江水源涵养(河源)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聚焦环新丰江水库库区及周边集雨区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科学保护修复为建设内容,总投资3.16亿元,计划修复21.7万亩退化林,解决新丰江流域主要生态问题,保障供水安全,推进森林绿化、美化、生态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