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新农村建设绿化先行

滨州绿了,滨州美了。 近几年来,为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山东省滨州市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开展了以“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为总体视觉效果的村庄绿化美化工程,构建园林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处处呈现出一道道靓丽的乡村绿色风景线。 政策对接改变村庄绿化思路 2003年,滨州市启动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提出按照乔、灌、花、草相搭配,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的要求,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房前屋后的美化、绿化,使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的建设目标。在绿化政策上寻求突破,将绿化与农民的利益实现对接。 2003年11月,博兴县村庄绿化示范村博兴镇西三里村将原来村边的场院、沟边等废弃土地,全部种上树,形成了一道宽30多米的围村林,并向全村村民招标拍卖,97亩的围村林被村民“一抢而空”,6000棵新栽植树全部拍卖给农户经营,共收回拍卖资金18万元。村民顾恒林以2.37万元的价格承包了480棵树。顾恒林说,一茬树5年可收回成本,10年可种两茬树,赚2万元~3万元没问题。 政策一变天地宽。目前,滨州市九成以上村庄四旁绿化树木实现了拍卖到户,不仅解决了绿化资金问题,而且由于农民自主经营管护,保证了街道四旁树木种得上,长得好,绿化快。 农家庭院变成“绿色银行” 为改变以往村庄植树的老模式,该市的村庄绿化工作,改原来的杨树、榆树为主的单一品种为经济林、绿化林等品种齐上,把村庄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大力调整林种结构,在景与富的结合上做足文章。 沾化县下洼镇马武村,积极引导农民在庭院和村内街道两旁广植冬枣树,不仅实现了村庄绿化美化,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村庭院内种植的冬枣树有1.5万多棵,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3%。去年每户庭院里的冬枣平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农家小院里长出“金疙瘩”。如今,不论走进哪个农户,庭院内都栽满了冬枣树。村民石景尧介绍,他的小院里大小共栽了50多棵冬枣树,去年共采摘冬枣535公斤,收入8000多元。 马五村里的老人们高兴地说:以前我们村是出了名的穷村,现在村里倡导搞村庄绿化美化,庭院里种上冬枣树,这可是一项甜蜜的事业。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现在是吃不愁、穿不愁。村里树多了,空气也好了。 马五这样靠特色庭院绿化的村该市还有130多个,有的种小枣,有的种葡萄,还有的养花种草,小小的农家庭院真正成了收入可观的“绿色银行”。 “村在林中 家在绿中”美景初见 截至目前,滨州市完成村庄绿化465个村庄,累计栽植树木600多万株,村在林中、家在绿中的美景已经在农村初见。 村庄绿化促进了经济建设、环境美化和群众致富协调发展。在村庄外,通过实施沟渠路全面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绕村庄建大型环村林带,让村庄穿上“绿色衣裙”。在村庄内,利用房前屋后空隙地、闲散地,见缝插绿,做到了乔、灌、花、草结合,庭院、街道、景点绿化相融。在树种选择、品种配置上,以栽植树木为主,因地制宜,做到了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走在滨州乡村,房前屋后桃红柳绿,将一簇簇崭新整洁的村庄掩映得生机盎然。绽放新绿的农田林网让滨州大地一片葱郁,新鲜亮丽。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