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到4300多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省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刻的一次重大变革。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到第一线指导林改工作,并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全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亲自担任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亲自动员部署和研究解决林改中的疑难问题。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省长李容根为如期完成全省林改工作任务立下“军令状”。
昨天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林改工作座谈会上,30位来自改革最基层的县委书记就推进林改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李容根强调,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明晰产权主体改革的最后冲刺阶段,时间非常紧,任务相当重。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狠抓责任落实和经验推广,狠抓纠纷调处和配套改革,确保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改革任务。
集体林改发证66万本
据省林业局局长张育文介绍,自去年9月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全省各地全力以赴,林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已完成1.40亿亩集体林地的外业勘界,占林改面积的95.2%。已对1.36亿亩集体林地进行了林权登记(第二榜)公示,占林改面积的92.7%。已发放林地使用权林权证66.2万本,发证面积1.08亿亩,占林改面积的73.5%;已对4638.5万亩集体山林发放股份权益证书347.2万本。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兴林致富的积极性,有效激活了林业生产要素潜能,不少地方出现了村民争苗种树、租地造林的良好势头,广大农村初步呈现植树造林、山绿林茂的喜人景象。沿海防护林、林分改造、水源涵养林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顺利推进,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据统计,2010年全省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82万亩,再创历史新高。预计201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4967亿亩,森林蓄积量达4.385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同2009年相比,分别增加165万亩、2059万立方米和0.3个百分点。
4300万农民受惠
随着集体林改主体改革的顺利推进,改革的富民效应开始在广东农村日益显现。老百姓对山林有了实实在在的产权,开始普遍重视林业生产,林地产出效益和林地租金明显提高,农民的生产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据统计,林改受惠农民达4346万人,韶关、清远等8个林业大市农民涉林收入人均从2009年的1191元增加到今年的1833元,增幅达53.9%。龙门县在林改过程中依法依规将48个联办林场归还村民经营,农民得利7500多万元。始兴县司前镇温下村沙河村民小组林改后通过林木产权交易中心拍卖700亩青山,户均收益达2万多元。德庆县通过林改促进了林业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0.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931元,其中60.6%来自林业。饶平县通过林改促使当地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纷纷增资扩产,直接带动每年劳务收入增加1800多万元。
林改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农民群众将山林当作自己的钱袋子,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山林。广大农民自发成立了林业专业合作社、森林防火协会等民间组织,促进了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并协助森林消防部门开展森林防火工作,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率。同时,国家和省里出台了造林和种苗补贴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实施了万村绿大行动和风景林建设等有效措施,推动农民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发展油茶和珍贵树种。东莞市在林改中,进一步明确了镇、村、股民的责、权、利,促进了森林公园建设,全市森林公园年均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城乡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处呈现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
配套改革盘活森林资源
为了使林权改革有利于生态建设,有利于提高林业效益,有利于农民增收,全省积极探索系列配套改革,包括金融服务、林业要素市场建设以及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省编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基层林业工作站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陆续出台了林业支持保护、林业金融支撑、林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强林惠农政策措施,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创业平台和广阔的致富空间。河源、梅州、肇庆、云浮市及龙门、始兴、四会、博罗、封开、信宜、新会等县(市、区)率先完成基层林业体制改革,稳定了基层林业工作队伍。河源市林业系统由改革前的6218人精简到改革后的1307人,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东源县林业局叶局长说,我们再也不依赖砍树养人,终于可以一心一意抓执法、抓管护了。新兴县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探索林业经营新机制,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肇庆、云浮两市及四会等14个县(市)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流转林地面积1766万亩,流转金额达7.88亿元;全省67个县(市、区)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45亿多元。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盘活了森林资源,使森林资源变成了资产。
70%硬指标决不打折扣
通过在四会、始兴、博罗三地试点,我省逐步摸索出一条“明晰产权、量化到人、家庭承包、联户合作、规模经营”的符合广东实际的林改新路子,规范了产权到户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各方利益分配格局:对划定的自留山继续保持稳定,重新核定界址,按户核发林权证,长期不变;对原有责任山则延长承包期至70年,完善承包合同,按户核发林权证;对已经流转的山林,尊重历史,并规范合同和收益分配;对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则按宗地核发林权证,同时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方式确权到户,量化到人,逐户发放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林地征用、林权流转、林木拍卖等集体经营收益的70%以上均分给农户,一些地方还探索出对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按户发放共有林权证书的改革方式,让每户农民都拥有实实在在的集体山林法律凭证。李容根在会上强调,林权证和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是否发放到户以及集体经营山林70%收益是否落实到人,是今后林改检查验收的一个硬指标,决不打折扣,确保高质量。
典型引路后进追上
目前,全省林改工作还存在着整体进展不平衡、个别地方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执行政策有偏差、部分地方配套改革未启动等问题。李容根强调,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后进追先进,以点带面,实现整体突破。特别要注重学习借鉴这次会议交流的先进县的好经验、好做法,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林改深入发展,确保林改顺利推进。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推进林改工作与做好其他重点工作的关系。用好一切必需的资源和力量,把推进林改工作与做好其他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做到林改工作和其他重点工作协调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加快工作进度与保证工作质量的关系。各地要一手抓进度,一手抓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一,进度服从质量,不图形式、不走过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加快林改工作进度,能搞多快搞多快。三是加快主体改革与抓好配套改革的关系。各地要在加快推进林改主体改革的同时,不等、不靠,积极抓好基层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管理、林业投融资改革、林业社会化服务等配套政策出台,建立起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快改革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各地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林农的根本利益放在林改工作的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和人民诉求,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同时,要着力抓好“五个切实”: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各市、县、镇、村党政一把手要亲自部署,牢牢掌握主动权,调动各方面力量,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狠抓经验推广。坚持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把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作为林改宣传工作的重点,宣传林改意义,解读林改政策,注重经验总结,为改革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切实加强督查指导,狠抓工作质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要进一步落实完善,对勘界发证质量不过关的要认真核实整改,对档案资料不完整的要切实补齐补全。四是切实强化纠纷调处,狠抓重点难点。深入排查山林纠纷矛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五是切实完善保障措施,狠抓配套改革。要完善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强和稳定林业基层管理队伍。要认真做好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政策性保障工作。要加强对林地林木流转的指导,做好产权交易服务,规范管理措施,促进林权有序流转。要努力推动林权抵押贷款、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农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工作,让广大林农享受林改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