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知青43年后到华溪林场重温旧梦,叙旧情寻初心

  1976年8月17日,48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来到国营华溪林场接受再教育。

  2019年8月17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在他们上山下乡到林场的特别日子,其中的刘一敏、徐秋红等27位知青回到华溪林场,离开43年后重回华溪林场,缅怀他们胸带大红花、坐着手扶拖拉机一颠一跛的来到华溪林场激动的那一刻。在林场领导班子的精心安排下,刘一敏、徐秋红等27位知青到实地参观了曾经住过老石楼、泥砖房、工棚旧址以及曾经战斗过的山山水水。

  座谈会上知青们感慨万千,思如涌泉,一起回忆到了林场的艰苦岁月。春天种树,夏、秋抚育幼林,冬天铲防火线、造林备耕。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当时的场长罗德明带领知青们开山种地,教知青们用锄头、镰刀,种树劈柴草等。林场的冬天最辛苦,除了铲防火线、造林备耕以外,还要上山打火,那时人们对于护林防火的意识非常淡薄,随意放火烧田基杂草、丢烟头火种。经常是劳动了一天,好困好累,想甜甜地睡一觉,半夜却被警钟敲醒,催去打火。知青们扛着沉重的开山锄,天天爬山越岭,每天少则走三、五里,多则走十多里,带午饭和干粮去山上吃,有的地方路途远,有时回到场部已是晚上八九点了。有的知青甚至得了风湿,雨天穿雨衣挥刀舞锄,里面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怕出汗,不穿雨衣戴雨帽,衣服被雨水淋透了。夏天在烈日下抚育幼林,也是一身汗水。冬天在高高的山脊上铲防火线,山脊上的寒风最厉害,穿厚实些的棉衣棉裤挥刀舞锄,碍手碍脚,不好铲,穿薄一点,又冷。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43年过去了,当年光秃秃的2万亩荒山野岭,如今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绿水,有当初知青们垦荒植树的一份功劳。知青们纷纷表示,至今对上山下乡插队的那段青春岁月无怨无悔,因为,毕竟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场风雨磨炼了他们,使他们成长起来,终身受益。当年的知青,就是怀着听毛主席的话,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做革命接班人的雄心壮志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

  知青们感慨,如今回忆起他们知青走过的上山下乡之路,仍然让他们怀念,把生活劳动过的华溪林场视为第二故乡。43年过去了,他们更加体会到当初知青之路对他们人生的重要意义。知青刘一敏认为,知青上山下乡之路可以总结为:一条艰苦奋斗之路,继承了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忘我奋斗、不怕苦和累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条情感交融之路,在共同劳动生活中,生产上手把手,生活上嘘寒问暖,使他们与林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条锻炼成长之路,当年,林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林场干部职工不畏困苦、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感染着他们,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经历风雨锻炼茁壮成长;一条坚定信念之路,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能改造人们的思想。在艰苦的条件下,党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了他们的革命信念和意志;确立初心之路,上山下乡是他们步入社会的第一课,实践证明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确立了初心,具有了使命感,这就是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一辈子做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切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党的十九大、党中央为我国今后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目标设计了宏伟蓝图,为林场建设和发展描绘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在这个记忆、回顾和展望未来的座谈会上,与会林场领导指出,华溪林场领导班子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传承好知青们艰苦奋斗这个接力棒,把华溪林场的森林生态建设得更好,为韶关创建森林生态市、创建粤北生态屏障努力奋斗、贡献力量。 (华溪林场   邱三忠)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