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与“之最”系列报道: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伴随着祖国的逐步强大,我省林业建设事业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珠三角9市全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成森林小镇70个、森林乡村近万个……在祝贺新中国70华诞的喜庆日子里,省林业局推出广东省林业建设的“首个”与“之最”系列报道,盘点省林业改革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书写让人热血沸腾的林业故事,传达林业人坚定赤诚的报国之心。

  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选择了“赶超战略”,并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在此基础上,1956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1956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随后,制定了多项“国家最重要科学技术任务”,提到要在全国11处设立自然保护区,以长期观察研究自然的生物地理群落。鼎湖山就是其中所列的研究基地之一。


已编辑图片


  作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56年,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保护区总面积1155公顷,森林覆盖度98%,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森林具有400多年保护历史,享有“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的美誉。1980年我国三个首批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1998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已编辑图片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南生物种类“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鼎湖山生物多样性富集度高,在1952年中山大学组织大学生野外实习时开展的植被调查显示,这片植被因寺庙的建立而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该植被类型被认为是南亚热带气候演替顶极群落,在全球极为稀有。目前,该保护区分布有高等植物2291种,记录有鸟类232种,两栖爬行类77种,兽类42种,昆虫1000多种,大型真菌836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4种,重点保护动物49种。  

叉尾太阳鸟(范宗骥 摄).jpg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

  不仅如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外重要的科研基地,最早采集的生物模式标本为盾果草,采集时间为1861年1月。以在鼎湖山采集的正模式标本命名的生物累计达到202种(含亚种、变种)。1978年在此建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期开展水、土、气、生等要素的定位监测和生态学研究。


1956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在《南方日报》上刊登的启事.jpg


  1956年《南方日报》上刊登的关于鼎湖山保护区的启事。

  半世纪风雨洗礼,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在植物学、生态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日益凸现。据初步统计,60多年来,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开展的研究项目(课题)已达200多个,包括“973”“863”、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表的以鼎湖山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已有1800多篇,专著20余部。


宋柱秋摄3.JPG


  鼎湖山山林场绿水常清。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植物园发表的2篇科研论文(2004年王英强等发表在《Nature》上的和2006年周国逸等发表在《Science》上的),均是作者在鼎湖山工作取得的成果。由周国逸研究员负责,以鼎湖山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成果提出“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外生态学家及媒体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有力冲击了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平衡理论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现有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看法,并将催生生态系统碳循环非平衡理论框架的建立。该研究成果曾被评为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宋柱秋摄1.JPG


  鼎湖山森林覆盖度达98%。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科普基地,近年来,该保护区内开展的观鸟体验营,森林探秘、自然拾荒等冬夏令营系列活动,对社会产生积极性的影响。保护区还结合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特殊节日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平均每年接纳近万名学生。近十年来,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两次被国务院七部委表彰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15年荣获“广东十大最美森林”称号。  



  鼎湖山保护区一角。

  接下来,广东省林业局将每周推出1-2篇广东省林业建设的“首个”与“之最”事记,将林业人用绿色书写的辉煌和共同走过的日子呈现给大家,期待你们的关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