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自然教育 从湿地到学校 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动能

稿件来源: 本网原创稿 发布日期: 2024-06-03

  近年来,海珠湿地开拓“湿地+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启动“海珠智慧湿地建设”项目;同时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平台。今年年初,自然教育“海珠模式”入选广州市、海珠区“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广州新中轴绿心》+广州海珠湖湿地公园+黎清13926020509.jpg

  “湿地+互联网”创新模式开启

  此前,一个“鸟脸识别”的系统火出了圈。该系统通过摄像头自动识别鸟类,并记录数量、时间和录制一段视频,打破了传统依靠人工识别鸟类的方式。如此智能化的生态治理设备已经在海珠湿地投入使用。

  抬头看到的摄像头,通过它在线监测树冠的状况,能协助护林员开展树木保育工作。低头见到延伸进水里的传感器,能实时搜集湿地内水的数据,一方面利于湿地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可为科研提供数据……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当然不只是一个公园,其中藏了很多智慧化的生态治理技术。

  种种智慧设备离不开湿地的智慧化建设。2020年,海珠湿地开拓“湿地+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启动“海珠智慧湿地建设”项目,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整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基建技术为湿地赋能,提升管理效率。

自然教育导师正带着孩子们了解湿地公园.jpg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套基础设施、四大能力中心、六大应用体系”建设。其中六大应用体系涵盖公众服务、综合管控、大数据监管、科研宣教、综合运营和生物多样性体系。携手广东省科学院地理所、广州市林科院等机构,海珠湿地在辖内设置了8座固定监测站、35处智慧检测杆、3座无人机站,形成水、陆、空立体科研监测图。

  智慧设备的投用让湿地的管理效率大大提升。海珠湿地的科研工作人员举了个例子——传统监测绿心湖要六七个人花上1天时间开展取水样、观察鱼类、观察浮游生物等工作;如今的智能设备能全面跟踪监测湿地内水文、气象、空气质量、动植物变化等情况,长期监测能为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提供数据支撑,便于后续精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今年4月,海珠湿地主导的智慧湿地团体标准获得广东省林学会组织的专家团队审定通过。

  智慧湿地标准是广东省首批湿地生态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标准规范了智慧湿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有效提升湿地资源现代化治理水平,开启“湿地+互联网”的创新模式。

  自然教育“海珠模式”入选“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生态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环境,人的教育同样重要。海珠湿地于2015年开创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逐步探索形成了自然教育“海珠模式”,让湿地成为保护之地、教育之所、陶冶之园。

74-入选作品-莫少卫-海珠湖秀色.jpg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海珠湿地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平台,打造“自然导师+专业志愿者+公共志愿者”三支队伍,建构“特色场馆+科普路径+云端服务”三维场域,实施“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探索“政府搭台、高校参与、院所赋能”三方共建新形式,让公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提升保护自然的意识。今年1月,自然教育“海珠模式”入选广州市、海珠区“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海珠湖-花海.jpg

  目前,海珠湿地的自然教育队伍有60余名专业自然导师、183名专业志愿者、2000余名公共志愿者。自然导师围绕“岭南佳果”“水稻种植”“二十四节气”等元素,编撰了20多款科普资料,研发了200多套精品课程。从社会招募来的专业志愿者则需参与为期1年的培训与实践考核,已组织开展公益课程活动600多场次。

  如今,在海珠湿地内有多功能湿地研学空间、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海珠湖)分馆、农耕教育基地等多个特色场馆,10余条特色科普主题路径以及开发了线上科普小程序。


主办单位:广东省林业局 联系方式:020-81723806
国公网安备 440103020004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