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昉是广东省最早接触自然教育的一批人。日前,她在一场关于如何开发自然教育的对话中表示,我们应开启孩子一生的自然观察习惯,感悟自然规律,推动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守护自然守护家园。
丹霞山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大名录品牌—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和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在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丹霞山保护管理机构委托中山大学第一次系统开展了丹霞山生物多样性调查。在这个过程中,科研的方向从地质扩大到生态和人文,科普的内容也逐渐从地貌扩大到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随着丹霞梧桐、丹霞兰等一批新物种的发现,“很自然地,我们就开始关注到了丹霞山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和物种体系,自然教育由此在丹霞山全面铺开。”
在陈昉眼中,日常的自然教育场景无处不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和自然在一起,虽然“城里人”“乡下人”和“山里人”的自然有所区别,但如果你拥有自然观察的习惯,一定会留意到身边的季节变化、日夜交替、春华秋实、鸟鸣虫叫等自然现象。父母、自然教育导师、志愿者等能够提醒公众留意到自然的变化,认识身边的物种,感受自然的信息,一起观察一棵树,一起欣赏一朵花,一起聆听一只虫,一起画下一只鸟,感悟自然规律,调节心态情绪……这些都是陈昉视野里形形色色的自然教育。
当自然教育渐渐走进公众视野,陈昉对此已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认为,特色的自然教育就是要选择生态保育“非常好”的地方开展。比如观星就要去到光污染极少但基本服务又要具备的地方;观鸟就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不同的鸟类栖息地;萤火虫观察就要去到生境和水源地较为丰富的丹霞山等地开展;特色的地质地貌的教育也要选择不同的区域开展。
“我想,当一个孩子问: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鸟在叫?这只虫子咬人吗?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热情回应努力回答,可以一起听、一起看、一起问、一起探索,可以开启孩子一生的自然观察习惯。”陈昉说,当孩子们养成了自然观察的好习惯,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会日益增长,脚步一定会从自己居住的小区迈至校园、到城市公园、到郊野公园,直至更远的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做好系统的自然教育规划,培养好习惯,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一定能让孩子受益终身。自然教育服务机构也应该积极主动挖掘这种市场需求,在小区、学校、公园等场所就近组织自然观察活动,循序渐进,培育长期客户,以推动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
当在被询问如何让更多公众知晓、参与自然教育时,陈昉说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开展的关于自然的教育,人类来自自然,在自然中才能找回身心的满足。走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探寻自然的规律,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就是人生的必修课和终身课。
对于公众来说,自然教育往往意味着缴费到自然保护地参加活动,其实这是自然教育的高一层需求了。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和参与自然教育,还是要从日常生活开始。自然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林业部门的事情,更是城市管理、教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团委、宣传、文旅、农业等多部门的事情。要从小区、校园、城市开始开设自然教育课程,如认识小区(社区、公园、城市)植物、动物,观察小区(公园、城市)水体,走进菜市场调查物种来源等,让公众对身边的自然开始留意,培育观察自然的好习惯。文旅部门要和林业部门紧密合作,支持旅游景区开发自然教育服务,鼓励旅行社销售自然教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