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依托自然教育基地开展,而品牌活动是自然教育触达公众的有力链接。在粤北,当地通过“自然保护区+乡村+企业+自然教育”的合作模式,促进了“丹霞科普小镇”等多个品牌的快速发展。专家认为,立足本地,对粤北等自然禀赋优越但消费市场相对较小的区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粤北可以这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近年来,粤北自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基地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先后研发出100余门自然教育课程,其中也涌现出《红石头的故事——了解丹霞地貌沉积过程》《蝴蝶的一生》等一系列广东省自然教育精品课程。
其中,《红石头的故事——了解丹霞地貌沉积过程》受到众多参与者欢迎。丹霞地貌,指的是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砂砾岩层,在千百万年的地质变化过程中,被水切割侵蚀,崖壁崩塌后退,形成的红色山块群。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就是地球演化过程在这个区域的结果。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探究风、水、生物等外动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动手实操沉积岩实验,重塑地球亿万年的形成历程,并形成自己的地质实验材料和实验证据。丹霞山作为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还设计开发了天文气象观测、生物多样性观测等多个高品质课程,以自然观察等多种形式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过去的三年里携手多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和志愿者,在广州、珠海、佛山、韶关等地的幼儿园和中小学组织开展课程活动近50次,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探索蝴蝶世界的奥秘,一路见证蝴蝶从卵到成虫的生命之旅,感受蝴蝶生命的奇妙蜕变。在《蝴蝶的一生》课堂上,老师通过讲知识、看图片、摆标本,并通过引导性提问、自由手绘、有奖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蝴蝶的一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河源,当地持续举行“绿美·少年植”“绿美·少年行”“绿美·少年书”“绿美·少年演”“绿美·少年画”“绿美·少年拍”等主题活动,涵盖亲子植树、亲子徒步、文学创作、才艺比赛以及绘画、摄影等自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教室走向大自然,把课室拓展到大自然。
在清远,当地打造“自然教育进课堂”活动,走进中小学校。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栽种方法和后期养护等知识,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巧思,因材施画,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押花书签和微景观“小花园”。林业部门还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植物蓝晒、押花书签、微景观、植物滴胶、野生动植物宣传等,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
人才、资金和社会参与度都很重要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环境,催生了粤北地区各类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活动,但当地仍然存在辐射片区限于周边的中小学和社区,活动形式以现场授课为主,在主体参与方面缺乏企业、社区和学校等。本地自然教育专业型人才缺乏、机制尚不健全、资金投入量少、公众与自然教育理念契合程度不高等,是制约粤北自然教育品牌打造的因素。
专家指出,在课程设计中,自然教育和户外生存课程是一个整体。真实的大自然充满危险,孩子们如果只搞形式上的自然教育而缺乏户外生存技能,面对大自然时将十分脆弱。自然教育不是简单的营地活动,拥抱自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自然教育设施,重点是要让参与者达到主动认知体验现有环境的效果。在塑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同时又叫得响的自然教育品牌方面,还有一定的讨论空间。
应强调地方特色品牌的打造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丹霞山自然学校专家库成员李贵清认为,在广东,粤北和珠三角地区都具有示范性,共同构成广东省自然教育的“山海品牌”。
他认为,推动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粤北地区未来应该更强调地方特色品牌的打造,依托国家公园建设形成自然教育发展优势,尤其是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推动各类项目,通过委托高校或专业机构对地方自然文化进行挖掘与转化,为自然教育提供更独特的内容素材;其次,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自然教育导师的培训标准与认证要求,兼顾地方性和普适性知识的提升,为高品质人才提供专业支持;最后,要依托高校资源和自然教育专业机构加强专业知识输入,在外部行动者的支持下逐渐建立起内部稳定的知识生产路径。
广东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魏丹则认为,自然教育产业想发展,不能只对标珠三角,应立足当地,寻求其他的发展模式,粤北地区是广东的国家公园拟建地,定位是生态屏障、物种家园,目前自然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并有一些小而精的特色品牌出现。丹霞山的“自然教育+文旅”,就是依托原有风景名胜区强大的吸客能力,吸引外地游客,引领了全国自然教育的发展,对省内其他地区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