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栖息着白鹭、勺嘴鹬等多种珍稀鸟类,红树林间的水面上,游船怡然穿行其中……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沿海滩涂,沿雷州半岛1500公里海岸线呈带状分布,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约5400公顷。作为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同一个天然课堂,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自然教育。
多角度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目前在保护区宣教中心、金牛岛、雷高、高桥宣教点建设有自然教育之家,经过升级改造的场馆,兼有科普展览、互动体验、模拟探索等功能;在高桥和金牛岛建设有自然教育径,自然教育径集自然、科学、文化为一体,延绵林区约4.7公里,令访客如置身于流动的自然课堂。
保护区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6科26种。同时,还处于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飞区内,是水鸟的重要栖息地。依托这些自然资源,保护区编制了优质的特色课程。获评广东省自然教育精品课程的《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课程》包含“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湛江红树林”“发现红树林里的生存智慧”“眺望红树林里的鸟儿们”3个主题,与红树林、鸟类等主要保护对象密切相关,内容生动形象,在多个学校和多场活动中推广使用,发挥了良好的推广示范作用。
在这些硬件和软件的支撑下,结合自身特色资源禀赋,保护区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如2023年省第五届“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广东自然保护地探秘”活动、2021年省第二届森林文化活动周等,保护区作为上述活动的分会场。期间,保护区举办系列精品活动,将赏林观鸟、文艺表演、自然教育相结合。立足红树林资源禀赋,保护区近年连续开展区域特色活动,涵盖红树林生态体验、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条例宣传等多个主题。2024年,保护区先后举办“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宣传活动”“守护湿地 益起行动”红树林公益市集活动、湛江首届红树林文化节等多场活动,擦亮保护区自然教育名片。
近5年来,作为自然教育基地的保护区接待访客约20万人,自然教育宣传活动参与人数约6万人。
组建专业导师队伍
从业人员规模及素质是制约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保护区积极培养专业导师队伍,2023年主办湛江自然教育导师培训班,为湿地实验学校培训90多名教师,组建一支专业导师队伍。目前,自然导师已成为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力量。
保护区还从各高校和地方积极招募和培养志愿者,每年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科普讲座和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志愿者的参与为保护区自然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保护区还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充分运用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深化自然教育研究,推动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自然教育工作。2024年,保护区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湿地所)共同研究自然教育户外课程,双方共同编写《广东湛江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越冬鸟类观察手册》。该手册文字简明扼要,集实用性、科学性与科普性于一体,为保护区的越冬鸟类观察提供科学指引。
传递绿意与生机,留下可爱的幼苗
自然教育,重在亲近和体验自然。在保护区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在晨光中远望三五成群的白鹭矗立红树林枝头放声歌唱、翩翩起舞;近观木榄、秋茄等红树科植物的“棒状种子”挂在树上、散落在滩涂上,或在滩涂扎根,长出新的芽苗,了解红树科植物奇妙的“胎生”现象。带着对红树林的好奇,学生们仔细观察红树植物的叶片,探究红树林为何能在海水中生存,深入研讨红树植物为了应对海水咸度而进化出的泌盐功能;查看红树植物的树皮和枝叶,尝试找到植物变红的线索……徜徉其中,人们将红树林化作歌声,将绿意与生机传出去;挖坑、种苗、培土,将一棵棵小树苗留下来,在自然的怀抱中完成从“接收”到“输出”的真切转变。
对保护区来说,开展自然教育不光有“迎进来”,也有“走出去”。近年来,保护区与当地多所学校合作,持续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利用“科技周”“爱鸟周”“国际湿地日”等主题日,结合学校课程,开展写生、观鸟、认识红树、生态考察等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学校第二课堂,加强了师生对红树林湿地的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大众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