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敢为人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近年来,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广东在国土绿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湿资源保护和利用等领域取得新进展。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第3年。值此之际,广东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宏奇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介绍了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蒋宏奇表示,省委、省政府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和大力推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牵引,作为关系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高位部署、强力推进。全省上下积极推进扩绿兴绿护绿,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厚实。
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
广东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省份之一
羊城晚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
蒋宏奇:自2022年12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以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凝心聚力、齐抓共建,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一是绿色家底更加厚实。全省共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47万亩、森林抚育提升508万亩,种植乡土阔叶树2.1亿株,提升连片5000亩以上的混交林148片,混交林比例逐步提高。全省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4337万株,建设森林城镇210个、森林乡村297个、绿美古树乡村115个、绿美红色乡村123个。提升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化品质和沿线森林景观,建设绿色通道林4500公里、120万亩。
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点纷呈。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揭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优化,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三级植物园迁地保护体系正在形成,一批区域植物园、乡土植物园正在南粤大地蓬勃发展,广州云溪、云萝植物园顺利开园。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旗舰物种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全国首个省级鸟类环志监测总站、夜间鸟类环志监测站,推进候鸟保护监测能力提升,广东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省份之一。
三是绿美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两届广东林业博览会,签约金额共170亿元。创新实施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积极培育一批林业龙头企业,打造“粤林+”特色品牌,林下经济面积超过3400万亩,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优化公益林差异化补偿,连续17年提高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偿标准。“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焕发活力,持续开展“有喜事来种树”“年例树”等特色活动,全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超4.19万场次、337万人次,居全国首位。
第二届广东林业博览会现场
今年突出抓好山上、山下、干线绿化
羊城晚报:今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林长黄坤明,广东省省长、省总林长王伟中签发了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关于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的令》,强调加快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高质量推进全省国土绿化工作,让广东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今年,广东如何开展扩绿增绿工作?
蒋宏奇:扩绿增绿始终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今年,我们将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和利民,突出抓好山上、山下、干线绿化,不断厚植广东“绿色家底”。
其中,“山上”将持续提升森林质量。一方面持续打造连片大面积高质量的森林;另一方面改造低质低效林和中幼林,特别是改造布局不合理的桉树林,改造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纯松林。今年共谋划建设1000亩以上的森林斑块359个,斑块面积占财政投入任务面积的40%;将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50万亩、新造林抚育20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4.5万亩,种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或经济树种6000万株,逐步提高混交林比例。
河源开展大斑块造林工作
“山下”将大力推进乡村绿化。按照全省乡村绿化三年行动方案,做好乡村绿化规划设计、种植和管护等技术指导,统筹做好苗木生产供应保障,引导群众多种植“苗不贵树贵”、能够沉淀时间价值的珍贵树种,多维度培育乡村绿化的“生态净值”。持续建好管好193个绿美点,打造精品绿美点32个、绿美带6条,重点加快打造兴宁四望嶂等绿美点,高标准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绿美带等。
“干线”将因地制宜打造绿美景观。科学有序对交通“干线”两侧山体的森林质量进行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干线”两侧山体种植的树种,提升交通“干线”两侧一公里范围内森林景观。联合交通部门建设省级绿美公路,提升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化品质,抓好广湛铁路、梅龙铁路沿线绿色通道林建设,改善铁路沿线森林景观。
广东在全国率先制定林长制激励政策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东在林业治理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蒋宏奇: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来,广东推出系列林业治理创新举措。具体包括——
推深做实林长制。省委将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职责纳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产业发展。同时,广东制定《广东省林长制条例》,成为全国第三个出台林长制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制定林长制激励政策,林长制考核激励资金总额全国最高。在2024年国家林长制督查考核中,广东获评优秀等次,综合排名位于Ⅱ类地区第一,其中广州市和广州市增城区分别被评为激励表扬市级单位和县级单位。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完善造林激励政策,全面推行先造林后补助造林管理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造林绿化。创新采用“政府担保+财政兜底”模式,高效推进造林绿化项目招投标,确保资金到位、不误林时,通过林地流转、集约经营等方式落实造林用地。建立健全造抚一体、造采挂钩的森林资源培育和管理制度,完善造林项目管护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创新实施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募集社会资金2775.71万元用于绿美点建设、县镇村绿化和古树名木保护等。
深化林业“放管服”改革。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际需求,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等一批省级林业行政职权调整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市),以及相关林业重点县(市)实施,同时加强对承接机关的衔接沟通和指导监督,进一步提升林业行政审批质效。
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羊城晚报: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交汇点,广东如何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投身新时代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蒋宏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大力发动群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推动全民共建共享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省林业局制定了《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党建引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组织制作了《为了那片绿水青山》《岳山造林口述史》《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绿色丰碑》等视频和书籍。下一步,将持续在各类媒体开展“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相关专栏、专刊、专访,广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捐资捐物的动人故事;充分发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影响力,邀请知名运动员参与线下募捐和植树活动,示范带动干部职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各界参与植绿护绿和认种认捐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茂名市根子镇“有喜事 种棵树”同心林植树活动
二是积极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优化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可视化展示认种认捐地图、数字勋章、捐赠资金使用成效等,建立捐赠积分奖励机制,让植树或认养实现可查询、可展示、可跟踪、可互动,让认捐认种认养人感受贡献价值。邀请捐赠人参加绿美广东竞风华、自然教育季、森林文化周等大型主题活动。不断拓展绿色开敞空间,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县城、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建好一批郊野公园、山地公园、绿美点、绿美带,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岭南特色的生态景观,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广州黄埔迳下郊野公园绿美点
三是不断完善鼓励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谋划出台更多激励捐赠的财税金融、用地用林措施。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国有林场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种植经济林果,发展林下种养。出台林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径材培育、林下经济发展、森林康养发展等,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绿富双赢,从制度上让社会力量“想参与”“能参与”“有获利”,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