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国家湿地公园因自然地理条件及生态资源优势,是粤澳两地生态交流中的重要角色。为保护和修复横琴国家湿地公园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湿地公园依托横琴自然周、澳门绿化周,琴澳两地群众合作联动,2022年-2025年,连续3年开展红树林种植活动。项目累计联动开展近100场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12万名琴澳居民共同参与,累计种植上万株红树植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合作的典范。
具体做法
建立政策共商体系,公众参与渠道常态化
政府推动,建立易于琴澳公众参与植树活动的联动机制。琴澳政府双方,针对琴澳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联动方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和建设局与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合作,共同招募澳门中小学生,开展植树活动;与澳门新街坊、澳门环保社团等澳门社团合作,开展青年、社区植树活动。
琴澳联动开展多样化宣传
线上和线下宣传的多样化手段,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户外宣传等多渠道传播,活动浏览量达千万次。同时,政府联动搭建起粤澳生态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深度联动澳门绿化周、琴澳举办“横琴奇遇——自然与未来的交响”展览等。活动还在澳广视、澳门公交站等发布主题公益广告,强化“跨境生态共同体”理念。
强化科学种植流程
专业团队全程指导,由生态学者、湿地生态员组成自然导师团队,在种植活动中通过现场示范、互动问答,向植树公众讲解红树林固碳、防风消浪等生态功能。公众参与种植的多是半红树植物,基于广东省林业局发布的“七步植树法”,简化技术流程并融入科普元素,确保公众参与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具体成效
项目通过自然教育的形式,结合横琴自然周等宣传活动,联动澳门绿化周,开展澳门公众种植红树林活动。2023-2025年,以琴澳中小学生为主,约2000名琴澳公众深度参与了约60场植树活动;专业导师带队走进自然教育径,科普横琴湿地生态。与琴澳社区、社团合作,全民共同参与红树林管护工作,组织20场清除外来入侵植物、树木养护等的活动,覆盖近600人次,增强公众参与感以及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项目在湿地公园累计种植约4000株中大苗红树林植物,3000多株小红树林苗,修复面积约2万平方米。据统计,保护区内红树植物增加至20种,鸟类数量增加至228种且分布范围扩大,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逆性增强。三年内,共有超过1000名琴澳公众参与了红树林种植和管护活动,近10000人深入走进湿地、了解湿地,琴澳两地生态保护合作加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提高。
经验启示
项目以政策互通、资源共享为核心,建立琴澳合作机制,将湿地生态修复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通过“横琴自然周”与“澳门绿化周”深度联动,累计吸引12万人次参与,覆盖两地80%的中小学,形成大湾区生态合作标杆。
通过自然教育活动的形式,项目联动琴澳两地以学生为代表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修复红树林的同时,强化湿地生态科普,提升公众对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的参与认同感,是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的探索实践。
琴澳合作不仅是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跨境应用,更是两地居民价值观的深度交融。通过制度化的协作机制、场景化的自然教育、趣味化的参与设计,项目将“红树林修复”升华为“人心联结”的载体,为全球跨境生态治理提供了“以人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纽带”的大湾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