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源自“广东水塔”南岭。碧水南流,成为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不仅孕育出连州地下河、丹霞山、北江三峡等奇特地貌,又是一条绵延千年的黄金水道,更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文明纽带”,承载着人们驶向幸福生活的彼岸。

源出南岭
曾称肄水溱水始兴大江
打开中国地图,黄河、长江都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珠江则不一样。珠江不只有“一条江”,而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三角诸河汇聚的复合水系,西江一路东行,东江自东流至西,北江从北向南奔腾。
北江流域如神龟匍匐于岭南大地。神龟的头即北江源头,位于岭南山脉的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坑,一股清泉从佳木葱茏的山涧中涌出,奔流南下。它先被唤作浈江,流过南雄、始兴后,在韶关市区的通天塔畔与武江交汇,正式以“北江”之名开启新程。

北江途经曲江、英德、清远市区,在佛山市三水区通过思贤滘与西江连通。两江看着就要汇合,却分道扬镳各自前行,西江绘出一个西南向的湾,北江拐出一个东北向的湾,共同勾勒出双月湾的美景。而思贤滘如同一个“都江堰”,调节着两江的水量。不同季节不同水位时,水道双向流通。水流方向由西江与北江的相对水位高低决定:当北江水位高于西江时,水由北江流向西江;反之,水由西江流向北江。一旦两江遇洪涝,可通过思贤滘错峰分洪,如双保险护佑两岸。
千里路漫漫,三江里头,北江最短,然而“广东水塔”南岭高山峡谷众多,涓涓细流汇成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绥江等支流,让北江流域面积达4.67万平方公里,大过东江的3.5万平方公里,使得北江成为珠江第二大水系。最终,北江在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小虎山岛淹尾出珠江口,奔流入海。

2000多年来,先民给北江起了诸多美名。最早,《山海经》称其“肄水”,两汉时,北江又有雅名——溱水(另有典籍误写成“秦水”)。溱者,众也,多也。众水汇集北江,水量丰沛,因此得名。三国时期,粤北设立始兴郡。到了两晋,北江多了一个“始兴大江”的俗名,同时“北江”两字也面世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留下“东江又西注于北江”之句。
北江何时成为正名呢?极有可能是明清时期。北江位于广州北部,广州人便以“北江”称呼它。在《广东新语》中,屈大均用北江统称整个流域,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番禺县志》清晰描述了东江、北江、西江的概况,其中对于北江是这样描述的:“北江本浈、武二水,浈水源自庾岭,武水源自临武,迤逦而下。”
连通南北
岭南母亲河推动多元文化相生相融
历史长河中,北江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岭南母亲河,更是一条南北交流的纽带,多元文化在此相生相融。马坝人、石硖文化、宝晶宫、元岗顶、猫公山……北江流域留下一连串史前文化遗址,10多万年前,北江流域已有古人生活。英德牛栏洞遗址出土有水稻硅质体,证实1.2万至8000年前,北江先民培植出岭南最早的水稻,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秦汉时期战略要道,北江入粤最是便捷
“双江抱流,三山围峙。江口咀那山岗,就是秦汉万人城遗址。任嚣与赵佗设置的洭浦关就在这一带。”笔者来到连江与北江交汇的地方,江面水平如镜,悠远辽阔,两岸青山如黛,京广高铁跨江呼啸而过,古今岁月在这里叠成一幅画。
在古代,北江水道虽地势险峻,却因距离便捷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关键水上通道。秦汉时期,征战南越的军队皆是以北江水系为主要的进军线路。南越国建立后,赵佗遵任嚣的遗命,封关绝道,保境安民。他下令封住横浦、洭浦、阳山、湟溪四关,关闭之前开辟的、连通岭南与湖南、江西的四条通道,并构筑起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仁化—南雄防线、英德—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北江作为串联三道防线的天然纽带,成为防御核心,尤其北江与连江交汇处的洭浦关(今浈阳峡风景区一带)“一关扼两江”,被赵佗视作战略要地。赵佗在此屯兵近万,夯土筑墙,设营寨驻守。万人城遗址由此而来。
黄金水道带旺沿线,设税关韶州变韶关
唐宋之后,北江的“关”越来越多,但少了刀光剑影,多了经济往来。北江一头联系中原,一头贯通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黄金水道,带旺了沿线城镇,始兴、乐昌、曲江、英德、连州、阳山、清远、三水等,皆因水运而繁华兴盛。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向唐玄宗请开“大庾岭新路”,北接赣江,南连浈。梅关古道也取代武江沿线的西京古道、连江上游的秦汉古道,成为“古代京广线”的重要一站。
韶关地处浈江、武江交汇点,原称韶州。南来北往的人员、货物到韶关后必会停留并更换船只,韶关因此成为设置税关的最佳地点。明代中期,开始在南雄浈江段设关征盐税,后来又在城西武江上设遇仙桥关,对过往船舶征收货税和船税。清朝沿用明制,康熙年间,韶州府城东西南北均有关,东门是“太平桥关”,又称“东关”;北门为“陆关”“旱关”或“北关”;城西武江有遇仙桥关,南边英德连江上还有浛洸关。这些“关”仅次于粤海关,成为清代广东两大税关之一。久而久之,人们便以“韶关”称呼“韶州”,并沿用至今。
人文通道
承载文人墨客心中独特的"岭南意象"
北江奔流,不仅是黄金水道,更是人文通道。唐宋时期,韩愈、刘禹锡、苏轼、杨万里、米芾等顺着这条水道南下,在岭南播撒下文化的种子,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岭南文化,其中刘禹锡与杨万里的故事尤为动人。
刘禹锡连州教化育人,诗文成北江文化印记
文史学者、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介绍,刘禹锡居岭南不足五载,却做成六桩大事,千年后,连州山水间依然萦绕着一句赞叹:“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并引)》中记载了他初到连州遇到的一件怪事:当地很多人拿着名帖来拜见。拜帖上面全都写着“进士”头衔。连州哪有这么多“进士”?他细查方知皆是虚衔。在连江之畔,刘禹锡筑起草舍数间,创办连州首座官办书院,他亲自授课讲学。仅两年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弟子刘景便高中进士,成为连州史上第一人。

刘禹锡在连州留下73首诗、25篇散文,从《连州刺史厅壁记》到《海阳十咏》,皆成连州的文化印记。他深入当地了解民俗风情,留下历史上第一批记录瑶族民俗的鲜活文字。在《插田歌》中,刘禹锡写下“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描绘了北江流域男女共耕的岭南风情。
教化育人之外,刘禹锡还关注本地民生,据曹春生考证,连州首架水车便是由他引入。连州刘禹锡纪念馆中,一幅《传信方》史画静静诉说着他的济世之心。刘禹锡自幼精研医道,见连州“呕泄之患”频发,遂遍历乡野搜集验方,编撰成《传信方》。药方虽仅五十余方,却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科等,且多经实践验证,疗效确凿。宋代《图经》、明代《本草纲目》等医籍纷纷引述,足见其在医学史上的分量。
四年零九个月的宦途岁月,刘禹锡深深地影响了连州。史载唐中期,连州已有十三万余户,人口之盛仅次于广州,多于韶州,三者同列“岭南三州”。
杨万里诗笔咏北江,赞“岭南风物似江南”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与北江的缘分,恰如他笔下的柚花香,醇厚!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1182年),杨万里赴粤任职三载,北江是他往返广韶的必经水道。他以诗纪行,留下五十余首佳作。

细品这些诗作,九百年前宋代岭南的人间烟火与自然风光,宛在目前。彼时北江流域的饮食与今日大同小异——柚子、蕨菜、竹笋皆是寻常盘中餐,杨万里写下“食蕨食臂莫食拳,食笋食梢莫食根”。如今英德市民鲜少嚼槟榔,但杨万里却记下“人人藤叶嚼槟榔”的市井常态。彼时北江的行旅饮食亦远不如今日丰盛,没有肉吃,他曾仅以莴苣、荠菜果腹。虽然身处困厄,但杨万里豁达乐观。与今日相仿,宋代英州遍植岭南佳果柚子,三月柚花怒放,香气浸润江波。他采山间柚花烹茶,笑言北江“好山堪以充饥”,留下“只有春风不寒乞,隔溪吹度柚花香”的诗句。
杨万里首次泛舟从北江南下广州赴任时,行程匆匆,但北江奇景让他目不暇接,行至浈阳峡(北江三峡之一),见两岸奇峰对峙入云,草木葱茏,杨万里诗兴勃发,直叹“此峡如巴峡”,将北江三峡的雄奇与蜀地三峡的险峻相媲美。“夹岸对排双玉笋,此峰外面万青山”等句,堪称描摹北江风光的千古绝唱。及至清远峡山寺(今飞来峡飞来寺),他又有“只道真阳天下稀,不知清远亦幽奇”的惊叹。当他写下“岭南风物似江南”时,也写下了他对岭南文化的认同。这些诗作,让岭南北江之美远播九州。

黄金水道
千年风采依旧 万山朝王再添胜景
千年前,杨万里对浈阳峡情有独钟,千年后,浈阳峡是否风采依然?浈阳峡风景区的邓经理在北江边长大,她介绍,小时候,浈阳峡极其险峻,仅容小船通过。渔民是北江的主角,到了连江与北江的交汇处,他们总要向北江女神曹主娘娘的庙宇祈求平安。20世纪末,飞来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浈阳峡水位上涨,激活了文旅市场,游人纷纷来到浈阳峡,寻找杨万里、米芾等留下的摩崖石刻、无字天书,品味神龟、将军石等形态各异的山峰。

北江流域面积不算辽阔,但亿万年来,多轮地质运动,这里孕育出广东最为丰富的地质景观。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姜守俊介绍,除了为人熟知的广东第一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以及北江三峡(浈阳峡、香炉峡、飞来峡),粤北还是广东喀斯特地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经北江亿万年的冲刷,缔造出桂林的“孪生姊妹”。
从英德到阳山沿线,山变得挺拔,轮廓变得硬朗,质地从黄土变为灰白色的岩体。峰丛、峰林地貌扑面而来,错落有致,与田园、河流相互映衬,绘成十里英西峰林。车辆前行,笔者就抵达了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只见万峰如石锥刺破云霭,又如元宝镶嵌在大地。裸岩如鳞,或如古兽脊背,或如刀劈悬崖,风光如画。

该公园的工作人员欧国新从小就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长大。他说,北江流域水多,一股劲地凿着石灰岩,雕刻出“万山朝王”的景观。水流钻到地下,又淘出一个个溶洞,冲刷出地下河。20世纪80年代前,公园这一片石灰岩光秃秃的,石头全露在外头。治理了几十年,石灰岩重新披上绿衣裳,地下河的水也涨起来。广东第一个国家石漠公园2018年申报成功,并在2024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公益林。
公园中,连南石漠自然中心宛如盛开的莲花,引人注目,其中展示了基地自然教育课程,包括岩溶地貌的认识、石漠化的形成与治理模式、野生动植物认识与保护。讲解员介绍,公园除了建有连南石漠自然中心(科普馆),还有自然教育径、宣传栏、解说系统和标识等基础设施。周边市民小手牵大手,纷沓而至。目前基地共有25名人员专职或兼职开展自然教育相关工作,是广东自然教育的一扇窗口。
“能去公园的地下河瞅瞅不?”听到笔者这么问,欧国新赶紧摆摆手:“没开发的地下河、溶洞太险,得去那些开发好的,像连州地下河啥的才行。”据悉,像连州地下河这样的喀斯特地貌,北江流域还有不少,如阳山县牛鼻洞地下河是广东最长的,这都是大自然给广东留下的浪漫。

“大北江、大森林、大峰林、大乡村”是北江流域的特色资源,这些不仅是广州的北部生态屏障,更是优势资源。北江畔,英德特产英红,从喀斯特山间走到广东人的桌上,成为入夏后的应节饮品,珠三角的居民亦纷纷到清远、英德、连南、韶关等地开展生态旅游,品尝岭南佳果水晶梨的鲜甜……巍巍南岭,孕育北江,黄金水道,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