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37个保护小区构成,不仅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更是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体系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的关键区域。
2017-2021年,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麻章太平岭头岛红树林保护小区的7口大型养殖塘实施全面清退。项目通过科学的退塘技术恢复自然潮汐,系统开展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并开创性地完成国内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成功实现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的双重目标,为我国滨海生态治理与蓝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
具体做法
创新退塘技术,重塑潮汐生态
项目采用“多点破堤、系统贯通”的退塘技术,在全岛7口养殖塘精准开凿11处宽度超15米的大型缺口。通过科学研究塘堤结构、潮汐规律和水流动力学参数,合理规划缺口位置与尺寸,确保缺口既能有效打破养殖塘封闭状态,又能保障堤岸结构安全,同时留存的堤岸对新种的红树林幼苗起到很好的防风防浪稳定生长的作用。
同时,配合对塘内原有堤坝、隔埂的拆除与改造,构建起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系循环网络,使海水能够自由进出养殖塘区域,恢复红树林生长所需的自然潮汐环境,为红树林的自然修复与人工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筛选树种,适地适树造林
依据太平岭头岛滩涂淤泥厚度、潮汐周期、水文变化特征,参考区域内原生红树林树种分布情况,结合不同潮滩高度、盐度和风浪影响程度,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精心选择白骨壤、秋茄、红海榄、桐花树、木榄等多种乡土树种幼苗开展混交密植。针对高潮位滩涂,选择高潮位树种;中潮位滩涂种植适应性广泛的红海榄、秋茄;低潮位滩涂则以白骨壤、桐花树为主,形成功能互补结构优化的红树林群落。
构建蓝碳交易体系,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项目团队深入研究红树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与专业科研机构合作,通过长期监测红树林生长状况、生物量变化、土壤碳储量等关键指标,精准计算红树林碳汇量。积极对接国内外碳交易市场,与相关企业、组织沟通洽谈,探索创新交易模式。最终,成功开发并完成国内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推动了《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2023年版)》的出台及完善,逐步构建起规范的红树林碳交易机制。
全民共建共管,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项目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全程参与红树林苗木运输、种植、管护工作,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群众专业能力,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效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宣传活动,在种植管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当地群众对红树林生态重要性的认知,形成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红树林的良好氛围。
具体成效
经过系统治理,280.73公顷新造红树林呈现出蓬勃生机,总体保存率超过80%,苗木平均树高突破1.2米,郁闭度良好,已基本郁闭成林。退塘还林后的岭头岛,红树林生态系统逐步完善,区域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各种珍稀鸟类频繁现身;鱼虾蟹贝等海洋生物资源也日益丰富,生物多样性得到大幅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向好。如今的岭头岛,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与潮起潮落的海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依托岭头岛退塘还林项目开发完成的国内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成功将红树林的生态固碳功能转化为可交易的经济价值。该项目不仅契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还为红树林保护修复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通过蓝碳交易,推动了红树林碳汇计量、监测、交易等技术和机制的创新发展,为我国红树林碳汇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红树林蓝碳交易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范例。
经验启示
在退塘还林工作中,科学规划与精准实施是关键。首先,需开展全面细致的前期调研,准确掌握养殖塘区域的地理环境、生态状况、权属关系等信息,为制定合理的退塘方案提供依据。其次,采用科学的退塘技术,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灵活运用“破堤贯通”“水系重构”等技术手段,确保自然潮汐的有效恢复。最后,注重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将退塘与红树林种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与提升。
在蓝碳交易方面,一是要加强科研支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红树林碳汇基础研究,完善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体系,提高碳汇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积极推动政策创新,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制定有利于红树林蓝碳交易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为交易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拓展市场渠道,加强与碳交易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交易模式,提高红树林碳汇的市场认可度和交易活跃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