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东县红树林集中连片,原生红树种类繁多,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及生态环境价值。近年来,惠东县持续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工程,成效突出,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惠东县率先开展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试点,公开出让造林项目碳汇开发和收益权。出让的红树林碳汇开发权范围涉及4个造林项目,包括考洲洋盐洲岛周边海域红树林种植项目、平海内港及范和港大埔屯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范和港大埔屯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惠东县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造林面积共204.85公顷。通过市场化高效配置提前变现红树林碳汇资产,为广东乃至全国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出一条权属证明、核算、定价的全过程可复制可推广路径。

具体做法
分析研判碳汇交易形势,选定适合广东红树林特点的交易模式和路径
当前国内红树林碳汇交易实践大多为撮合性交易用于宣传,总量小,无法应用于基于碳抵消需求的碳市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CCER)是我国建立的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该机制于2023年10月重启,并首批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标志着国家层面鼓励推动红树林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本次交易选定最新出台的CCER方法学进行碳汇核算,是充分考虑广东红树林特点,顺应我国碳市场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采取碳汇开发权这一模式,易于形成总量规模效应且提前兑现碳汇收益,调动各方积极性。
筛选符合条件的红树林造林项目,积极对接洽谈需求企业
以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突出,且积极性较高的惠东县作为试点,筛选符合CCER开发要求的造林项目。走访调研纳入全国碳市场的8个高耗能企业,了解企业碳减排需求、碳市场行情与价格走势等相关情况,深入探讨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可行性及企业合作意向。

具体成效
项目将惠东县考洲洋、范和港以及平海内港片区,造林总面积为204.85公顷新营造2022年8月1日至2032年7月31日期间4.36万吨的预期减排量进行公开交易,最终获得超400万的直接经济效益。
项目获得收益后期将全部应用于惠东县造林区域红树林的修复和管护,实现碳汇经济反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本次交易创下当前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交易记录,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先河,被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南方日报、广东新闻联播等多家国家、省、市、县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经验启示
惠州市于2000年就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红树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2014年开始部署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营造红树林超200公顷,并深入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为碳汇开发权交易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本次交易由省海洋中心出具碳汇潜力核算报告,研提碳汇参考价格;国有“三公”平台省环境权益交易所搭建交易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各方的通力合作和技术支撑促成了交易的成功,也探索出一条权属证明、碳汇核算、论证、定价、平台搭建、规则制定、竞价出让的完整的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路径。
主办单位:广东省林业局 联系方式:020-81723806
粤ICP备2022091796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100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4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