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两山论”)提出2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匠心打造特别节目《生态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8月13日下午5点,“山水名城”肇庆将在节目中为观众展现其独特的生态魅力。
当《生态中国》的镜头聚焦“山水名城”肇庆,一幅幅绿意盎然、满眼风光的壮美画卷恢弘铺展在观众面前。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今日播出的《“植”此青绿 不负青山》将展现绿美肇庆建设的生动实践,重温“岳山造林大会战”的燃情岁月,并探寻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与动人故事,让世界看到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的生态肇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发展观、生态观、文明观的全新升华。多年来,肇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好一系列组合拳,实施一揽子硬措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绿色版图持续扩展,环境面貌不断改善,生态文化深入人心……今日之肇庆,生态宜居的美丽图景充分展现,诗画岭南的千姿百态尽情绽放。《生态中国》里的肇庆故事与绿色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两山论”的深刻内涵,更传递出其背后的发展之道。
厚植生态底色,筑牢绿色屏障,肇庆以久久为功绘就“绿美”画卷。从50年前“岳山造林大会战”中上万名青年民兵用青春汗水铸就万亩林海,到如今森林覆盖率超70%的“北回归线上绿色明珠”,肇庆人用半个世纪的矢志不渝,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融入城市血脉。近年来,肇庆统筹“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乡村绿化等重点工作,通过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域覆盖,深入实施爱绿植绿护绿行动,使绿美成为群众的“身边之事”“举手之劳”。从建设“亲子林”“母亲林”“人才林”等主题林,到开展认种认养、“互联网+义务植树”等活动,再到设立肇庆市绿美生态建设基金,一系列扎实举措、创新实践,织就山水城池交相辉映的绿色网络。事实证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就能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这份绿色答卷的背后,是肇庆生态治理敢于动真碰硬的真实写照。多年来,肇庆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效能,一手抓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一手抓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尤其是针对生态痼疾、环境痛点,既真刀真枪专项治理,又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攻坚,把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透过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实践,既在扩绿兴绿护绿上下足绣花功夫,更在“用绿生金”上敢闯新路。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通过“生态+文旅”模式,七星岩、鼎湖山等成为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依托“生态+林业”,经济林果和森林药材产业拔节生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成功竞价,让沉睡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借力“生态+科技”,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储能等绿色产业集群成势……这些创新实践,诠释了“增绿添金、借绿生金、促绿成金”的转化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继续用市场化机制激活生态资源价值,以更大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让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力和生态活力竞相迸发。
以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是肇庆的一大法宝。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林长制工作科,创新建立“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等治理模式,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多维织密立体生态防护网;古树名木有了“身份证”,古树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肇庆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长牙齿”,让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硬约束……把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制度的形式提炼出来、固定下来,体现着治理智慧,使好这些实招硬招,定能让绿色成为肇庆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站在“两山论”提出20周年的节点,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实践成果丰硕,深刻地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让我们在“两山论”的指引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以“绿”为笔、向“美”而行,勠力同心、协力奋进,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