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林业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关爱版 > 林业要闻

红树之声⑥ | 湛江强化社会化参与湿地保育实践

来源: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 时间:2025-08-19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保护区。2024年1月至12月,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实施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及生境提升项目,修复湛江市营仔镇下洋片区的40亩红树林湿地,提升红树林湿地质量。

  具体做法

  社会化参与湿地保护,建设多元主体协作机制

  项目由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负责设计、实施、管护、宣传等整体运作,通过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外卖青山公益专项基金申请资助,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政府部门指导并监管,科研院所实地监测评估保护成效,公众参与保护工作并监督反馈,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执行、科研院所评估、公众参与监督的多元主体协作模式。

  应用科学的修复方法,保证修复成效可持续性

  在生态修复技术上,该项目采用刈割等物理除治方式清理缠绕红树林的鱼藤植株,去除威胁,对鱼藤根系进行破碎,防止复发。种植乡土红树植物,对矮化种、残次林等进行改造,优化红树林群落结构,恢复红树林,减少湿地破碎化,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生态监测技术上,实地调查配合无人机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持续评估修复成效。此外,线上传播和线下体验相结合,吸引公众参与湿地科普教育、复发鱼藤清理、红树小苗补植等保护工作,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的同时,减轻管护压力。

  图片

  图片

  具体成效

  该项目种植白骨壤和红海榄等乡土红树植物共50000株,红树植物成活率达80%以上,长势健壮、良好,优化了红树林群落结构40亩鱼藤得到有效清除,除治率达到99%,显著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同时,项目在修复地块设立宣传牌1个,组织捐赠人媒体记者探访参与管护工作100人次,提升了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线上媒体进行项目传播约230篇,曝光量超252万人次,进一步扩大项目影响力。

图片

  项目的成功实施,推动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财政资金以进一步治理鱼藤。此外,项目经验在行业会议上得到300多位专家学者的认可,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模式参考,具有长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经验启示

  社会化参与自然保育,实现小规模项目精细化管理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科研单位、公众的多方参与,为自然保育项目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力与技术支持,有效补充了保护力量,在修复红树林湿地的同时,提升了公众保护意识。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指导、社会组织执行、科研单位监测评估、招募公众参与保护体验活动,带动各方参与到保育项目中,各取所长,从而使得项目设计更科学、项目成效更清晰、项目传播更广泛。

  以点带面,小范围示范推动湿地全面修复

  当红树林湿地受干扰面积较大,且该干扰具有扩散性时,若项目资金不足以支撑整个地块的湿地修复,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修复示范,在获得一定成效后,尝试撬动政府与企业的资源,推动湿地得到全面修复,清除干扰因素,确保修复成效可持续性。除本项目地块的修复工作外,项目结合线上媒体平台与线下会议报告,传播项目技术和成果,提升公众红树林保护意识与行业红树林有害生物除治技能,为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