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岛位于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红树林资源丰富。为提升人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该项目在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修复以外来种无瓣海桑纯林为主的人工红树林28公顷,以科学修枝、适度林地清理和林下间种耐阴乡土红树植物的技术措施,进行人工林群落生态修复,为水鸟、底栖动物等提供更多栖息生境,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巩固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具体做法
该项目解决方案综合了生态修复、社会经济和科学管理等因子,分为生境改善、树种种植和后期管护三个主要步骤:
(一)林内生境改善:对高大稠密的无瓣海桑林分的冠幅进行较大强度修枝,增加林下透光性(郁闭度0.5以下),优化红树林生长环境,包括清理污染物、改善排水系统等;
(二)林下套种:合理利用本地的红树林树种,确保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与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尽量相一致;
(三)后期管护:包括定期生态监测、病虫害防治和无瓣海桑幼苗管控,确保修复效果的持久性。

具体成效
(一)生态效益:该项目修复了淇澳岛生态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净化海水,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根据珠海淇澳岛早期的无瓣海桑林类似改造试验调查结果,无瓣海桑林经修枝后,在林下套种耐阴红树林木榄、桐花树等,3年后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量增加25-50%,生物量增加82-117%;红树林树种也由原来的1-2种增加至3-4种。
(二)社会效益:该项目增强海岸防护,保障居民安全,提升城市形象,增加了珠海市的生态名片影响力。
(三)经济效益:通过改善海洋资源环境,带动渔业和旅游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经验启示
该项目为外来速生树种无瓣海桑、拉关木的林分改造修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项目综合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遵循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设计原则。在工程管理上,项目实施了严谨的方案制定、规划设计和全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同时,该项目重视公众参与,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意识,鼓励公众监督,确保修复工作的透明度和社区认同感。此外,项目明确建设工期和工作安排,保证了修复和管护的连续性,为类似项目提供可借鉴模板。
主办单位:广东省林业局 联系方式:020-81723806
粤ICP备2022091796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100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4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