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8月的正午,观音座莲山深处,一声声劈砍格外清晰。镰刀起落间,挡在面前的楤木被割去硬刺,汗水浸透了杨志刚等人的衣襟。脚下青苔遍布、落叶淤积,两侧山势陡峭,稍有不慎便容易跌跤。
当最后一片硬刺被削去,羊城晚报记者才得以跟随由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以下简称“规划院”)森林资源监测室副主任杨志刚带队,技术人员、林场职工组成的9人调查队伍,继续向着密林深处的目标——编号44302261的连清样地挺进。
这一幕,是2025年广东林草湿调查监测队伍上百个外业工作日中的寻常切片。每年夏季,他们都必须深入无人山林,精准测量那至关重要的一块块样地,为森林“体检把脉”,摸清森林资源“家底”,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开路:劈藤斩棘深入无人之山
隐藏在江门恩平市河排林场深处的观音座莲山,人迹罕至。开展调查前,规划院团队已提前踩点,摸清山势、规划路线。
清晨,5名规划院调查人员与4名林场向导汇合。当天上午9时,一行9人背负着最重30斤的工具包,以及物资包、急救包等行囊,向山上的连清样地进发。
一路上,杂草丛生,泥泞不止。没走多远,交织如墙的葛藤与横枝便彻底挡住前进方向。杨志刚与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陈少彬,河排林场场长吴宏胜、股长朱乙普等人,一同挥刀开路。草屑木屑飞溅,10分钟后,终于撕开一道通行的口子。像这样需要开路的情况并不少见。
“快到‘高速公路’了!”在烈日下跋涉近3小时后,带路的向导给大家打气道——所谓“高速公路”,其实是山脊线上一段相对好走一点的防火通道。而此时,他们还需翻越两个陡坡,再往山下行进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目标样地。
险境:防备蛇虫蜂蚁等野外威胁
“小心!”一名调查人员大声提醒道,原来是有三线蛇正从脚边的落叶堆上滑过。“三线蛇可能携带寄生虫和细菌,我们在山里还经常遇到竹叶青蛇、眼镜王蛇等毒蛇。”陈少彬说,危险不是意外,是林勘人外业调查的日常。黄蜂、红火蚁……每一位队员几乎都曾与蛇虫蜂蚁交手,杨志刚表示,曾有队员被蜂群围攻导致休克,送医多天后才康复。
队员钟蝶今年以来已参与11个样地调查。她一边用相机记录沿途植被,一边回忆:“有一次我们去新设样地,没有现成路径,七八成是水路,路面石头湿滑,我连摔好几跤,尾骨痛了半个月。”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完成监测,“小麦肤色和伤痕都是林勘人的勋章”。
“不到样地我们绝不放弃,因为只有走进现场,才能摸清沿途小班(森林区划的最小单位)是否遭遇了森林火灾、病虫害,造林成效如何,哪些地方还能增绿,哪里急需抚育或封育,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杨志刚坚定地说。
时效:与雨水赛跑紧抓调查窗口
进入汛期,广东降雨频密,样地调查窗口期被不断压缩。出发当天上午,细雨不绝,“必须加快进度,下午可能有暴雨”,杨志刚一再催促。当天,队伍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踏过了窄滑陡峭的石板路、碎石扎脚的土坡、雨水浸透的泥地等,路面情况复杂叠加雨水,使调查过程变得极为艰辛。越往深处,路越难行。狭窄的石板路、碎石扎脚的土坡、软滑的泥地交替出现,雨水的浸透给每一步都增加了风险。样地前的最后一段路程,队伍需穿越原始林区与溪流水道。没有现成路径,全员只能探步前行。林中遍布薯莨,其藤蔓上尖锐锋利的硬刺轻易划破了数名队员的手臂。地上还不时露出被砍伐后的竹根,截面锋利如刀,也需小心避让。
测量:调查“一厘米都不能错”
最考验技术与耐心的环节,在于“复位”——从阔别5年的群山密林当中,精准找到那方一亩样地的角桩(点)与被标记过的树木。
14时许,队伍抵达样地附近。杨志刚紧盯平板,查看“广东综合监测”系统里上一期调查留下的“八卦图”,突然喊道:“找到西南角点了!”队员们迅速就位,开展调查。
有人操作RTK测量仪,精确标定1亩样地的四角;有人沿着RTK的指引,手拉红绳圈定样地内的树木;还有人对样地内每棵胸径≥5厘米的树木,无论是上一期已有编号的保留木还是本期胸径达到5厘米的进界木等,都逐一编号、定位,记录树种,并绘制样木位置图,实现“一树一档”,方便下一期调查时进行连续测量。
“20号,18.5厘米。”队员们一人用卷尺绕树一圈,测量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一人在平板上记录和即时上传数据。接着调查郁闭度、土壤、地形、海拔等样地因子和林下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在这块样地范围内,须测量的树木逾百棵。
“准确”是多位林勘人提及的关键词。“一厘米都不能错,复位准确,是保障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连续性、准确性的前提。”陈少彬说。
值得一提的是,郭泽鑫介绍,近年来,林勘新技术正帮助提升调查精度与效率。例如,GNSS接收机、拓展RTK可辅助定位,红外测距仪可测量树高,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能够辅助森林参数提取和建模等科研工作,而针对难以抵达的地方,卫星遥感则如同 “千里眼”,协助判读信息。
传承:近五十载执着量清一亩地
直到夕阳为层林抹上金边时,满身泥泞的队伍终于回到出发点,结束了一天的调查工作。远处,锦江水库波光潋滟,与眼前的混交林共同绘出一幅生态画卷。
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是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一项延续性工作。其成果反映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是开展林长制考核、支撑林草湿高质量保护发展、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院院长林寿明表示,连清体系于1978年在全省范围按6km×8km布设了3685个面积为一亩的方形样地,每5年复查一次。从2021年起,国家林草局启动国家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广东以连清体系的3685个固定样地和新增加密50%的样地为基础,将固定样地均匀分为5组,每年对其中1组样地和新增加样地进行现地调查。
在省林业局的统一部署下,在国家林草局中南院的精心指导下,规划院与广东省岭南院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共调配了300余人,组建了近90个调查工作组开展样地调查工作。目前,森林样地外业调查工作已完成。
一代代林勘人接续投身于这项精密而艰苦的使命,日复一日,他们顶骄阳、冒风雨前行,挥刀劈藤时臂膀绷紧,躲避毒蛇时呼吸凝滞,摔倒后又挣扎爬起……所有这些点滴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近50年来,对一厘米精度的执拗,对一亩样地的必达,是在无人知晓的密林深处为树木存档的无声誓言。
下一步,广东将继续推进草地和湿地的外业调查工作,通过实地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分析,掌握全省草地和湿地的现状、分布及生态状况,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林长制考核、全省林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提供翔实基础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