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多地市持续发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一起来看看~
汕尾市 汕尾市城区长沙村依托“鹭鸟天堂”生态本底,以绿美生态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一是绿色筑基,全域增绿提质。长沙村连续两年在“四旁五边”区域增绿提质,推进留白增绿、拆围建绿,打造“四小园”54个、示范林5处,完成示范园银珠公园升级改造。2024年新种乔灌木4072株,2025年再增植乔木3471株,推进观鹭台周边扩绿4000多平方米,种植14.4亩红树林,不断厚植绿色家底。二是由绿及美,扮靓绿美家园。以蓝色、蚝、稻田等元素为主题,将老旧农房、墙面进行彩绘翻新变身成为新的“打卡点”,创新利用废弃蚝壳作为环村步道路基材料,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美村道,盘活12栋联排别墅成特色民宿,指导长盛路“美丽庭院”建设并挂牌。三是由美到富,盘活美丽经济。依托“镇海炮台”IP打造“潮聚”系列文创产品,通过整合高铁高速、海洋岸线、长沙古炮台、潮派建筑、红色文化、蚝产业蚝文化、乡村民宿、特色服务区等资源,形成“海洋文化+红色研学”特色线路,打造“鹭鸟天堂”生态品牌与非遗文化馆,年均吸引游客超70万人次。 惠州市 惠州市创新实施“林长+志愿者+港澳同胞”协同模式,凝聚社会力量守护湾区生态,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8月2日成功举办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志愿净滩主场活动,组织20支志愿服务队共计500余名志愿者(含港澳同胞)开展海岸线清理工作,林长、志愿者和港澳同胞同步行动,分组清理红树林湿地、沙滩与绿道垃圾,创新开展海岸捡跑活动,现场发布全运会“美丽吉祥物”,捐赠35万元公益经费,并为12支服务队授旗,建立常态化守护机制。8月3日,惠州市绿美点好招楼湿地公园开展“广东省湿地保护宣传周”活动,组织200余名志愿者清洁红树林人行观赏栈道2.6公里,运用无人机高空扫描精准定位红树林深处隐蔽的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改善红树林生态状况。 阳江市 近日,阳江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迎来重要突破——首个“联农带农,共建绿美”集体林地合作项目在阳东区那龙镇正式签约。此次签约采用“国有企业+村集体+金融机构”三方联动模式:东鸿城建集团作为经营主体,承担资金投入与专业管护;村委会以林地资源入股,深度参与决策监督;阳江农商银行提供专项低息贷款,有效破解项目启动融资难题。签约项目创新“预支收益+按比例分成”机制,企业每年向村集体预支收益,采伐后再按比例分成。以100亩林地为例,14年周期内村集体收益将比传统租地模式预计增加73万元以上,年均增收超5万元,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项目将选用黑木相思等优质树种混交乡土阔叶树种,通过规模化科学种植,既能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又能增强碳汇能力、守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该项目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集体参与、金融支持”机制,为盘活沉睡林地资源、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提供阳江方案。 韶关市 韶关市翁源县聚焦林业融资领域“评估难、抵押难、变现难”三大痛点,打好经营收益保障、质押融资创新、产业金融支撑“组合拳”,成功将林业经营收益权转化为可流转、可融资、可收益的“绿色资本”,为全省林业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一是构建经营收益保障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聚焦林业经营收益权界定模糊、管理方式粗放等突出痛点,翁源县在制度集成创新、转化路径探索、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勇于先行先试,逐步构建起“产权明晰—要素激活—价值转化”制度闭环,为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健全质押融资贷款机制,推动“资产变资金”。基于林业经营收益权的可预期特性,翁源县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突破传统实物资产抵押限制,创新推出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这一绿色金融产品,着力破解林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构建金融催化增效机制,推动“资金变效益”。聚焦林业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需求,翁源县充分发挥金融资金在产业规模扩张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资金要素高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林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翁源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6.3亿元,同比增长38.5%,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