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边会“保护地自然教育故事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边会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MAB)及国际动物学会(ISZS)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以“共同讲述保护地自然教育故事”为主题,通过倡议发布、成果发布、案例分享、圆桌讨论和主题展览等环节,旨在推动自然教育国际实践分享与合作交流,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2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50多名代表现场参会交流。会上公布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

边会首次发布了中英双语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教育优秀案例》,集中展示了中国11家保护地的生态价值、明星物种及自然教育创新实践。其中,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教育优秀案例,并被授予证书。

为什么保护区能入选优秀案例?在践行自然教育上又有哪些创新做法?
福田红树林位于深圳湾东北部,总面积367.64公顷,是全国少有的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创新自然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区自然教育,营造全民保护氛围。联合深圳红树林基金会等单位,搭建了“全民自然教育”大舞台,共同开展中小学在上学时段以班级为单位到保护区进行系统的湿地教育,让红树林自然教育正式进入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

保护区首创“双师课堂+云课堂”模式,实现自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育深度融合,覆盖深圳300余所中小学超60万名学生,创新构建了跨学科、跨场域可复制的生态教育新范式。
1956年6月,鼎湖山正式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拉开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序幕。长期以来,鼎湖山保护区在地理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整体资源整合中,以自然资源和高端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方式,形成了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融合的“鼎湖山模式”。

目前,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有自然教育中心、展览室、互动式科教设施等硬件设施,建有2条自然教育径,逐渐形成以专业队伍为主、科学家和志愿队伍为辅的自然教育人才队伍框架。通过不定期举办线上公益课、发表文章、建立交流群以及线下到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定期开展公益自然教育活动等,推动自然教育“走出去”。在过去十年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在中国的自然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为近2万名学生和生态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此外,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年会上,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名单揭晓,鼎湖山保护区科教科科长彭丽芳成功入选。
会议还宣布鼎湖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2026年第二十七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举办地。2026年是鼎湖山保护区成立70周年,鼎湖山保护区始终坚持严苛守护与科学管理并重,森林植被持续优化,物种记录不断丰富,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也为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据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体系内覆盖面最广、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约十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四届。本届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