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青年创新小组”组长束祖飞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米歇尔·巴蒂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奖”。这是对束祖飞运用智能化野生动物监测系统,创新性地统筹了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社区发展的表彰与肯定。

创新:科学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
在粤北连绵的群山深处,白鹇拖着如雪长尾闲庭信步、豹猫突然跃出、中华鬣羚身姿矫健在山林间奔走……这些生灵图景被隐藏在深处的红外相机记录,并通过700兆网络基站,实时传输至云平台,与数千公里外保护区工作人员实现互不打扰的“相逢”。

车八岭保护区面积逾75平方公里,山地生态系统复杂,传统“人海战术”巡护效率低下、数据零散,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支撑。于是,束祖飞敏锐地将目光投向科技前沿,推动车八岭成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的先行者。
在他的主导下,保护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逐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科研监测体系,并取得多个全国和全省“第一”。

其中,基于中国科技云建成的全国自然保护区首个科研监测综合云服务平台,可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筛选海量红外相机图像,快速识别物种、统计数量、分析行为模式。目前,保护区红外相机已经收集到有效照片和视频120多万份,记录鸟类和兽类93种,识别率可以达到96%。
从“靠经验巡护”到“凭数据说话”,车八岭的科研监测精准度和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可为区内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

共享:持续释放生态资源价值
束祖飞深知,保护区价值的最大化不仅在于保护,更在于将生态保护的种子播撒到更广泛的人群心中。在保护区内,束祖飞积极推动自然博物馆的升级改造,引入高科技展示手段,生动呈现珍稀动植物标本,全面提升展览体验;设置“植物二维码牌”,使游客能够便捷获取科普步道、珍稀植物园等区域的植物知识。
经过持续努力,目前保护区已逐步建成以“一馆二道三园”为核心的科普宣教场地,开展了自然教育进校园、车八岭社区参与式自然学校等自然教育讲堂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互动的自然教育平台。
他还创新性地将部分经过培训的社区村民纳入保护区智慧监测网络,成为“社区护林员”“科研监测数据采集员”“科普讲解员”,充分发挥村民熟悉山场、风俗民情的优势,深度参与保护区的资源管护、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工作。部分村民还成长为专家教授的得力助手,参与或协助各地保护区开展科研项目。 在赋能社区的同时,束祖飞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利用保护区监测数据和市场平台,科学引导社区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例如,保护区支持村民在严格保护前提下,利用智慧监测数据的指导,在可持续发展区科学养殖中华蜜蜂,产出的蜂蜜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该举措不仅实现当地社区村民稳步增收,还辐射带动环车八岭乡村振兴示范带(周边乡镇),推动茶业、巨黄竹、红松茸等生态种植业蓬勃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束祖飞二十三年如一日地坚守,源于心底那份不曾褪色的热爱。受保护区第一任局长的影响,他将这份热爱化为行动,始终扎根于此:布局科研监测的公里网格,建设森林样地体系,助力村民增收致富……车八岭保护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印刻着他的足迹。如今,作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青年创新小组组长,他正将这份火炬传递下去,致力于培养青年骨干,为保护区的未来注入新的思想与活力。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守护者的队伍正在壮大,而这,正是这片青山绿水最长久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