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林业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关爱版 > 林业要闻

广东以森林文化绘就生态文明新图景

来源:中国报道 时间:2025-11-21

  南粤大地,群山叠翠,林海苍茫。作为林业大省,广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总牵引,深挖森林文化的生态、经济、人文多元价值,让千万亩林海既成为生态屏障的“绿色长城”,又化作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和富民兴村的“绿色银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书写出独具岭南特色的生态文明答卷。

  生态筑基:以林海厚植文化根基

  森林是文化的源头,生态是文化的底色。广东超一半的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构建起全国最丰富的林业生态体系——1052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6658种野生高等植物在此繁衍生息,6处国际重要湿地、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构筑起滨海生态屏障。林分优化和森林抚育提升,让低质低效林重焕生机,珍贵乡土树种扎根成林,为森林文化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这份生态坚守,让森林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博物馆”,更孕育出敬畏自然、守护生灵的文化基因。佛山云勇林场以98.36%的森林覆盖率成为野生动物的“救护驿站”,在这里,被救助的鹭鸟振翅归林,成为自然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惠州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精细化保护,让中华穿山甲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传递出“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 。从珠三角“千园之城”到粤北山区原始林海,广东用扎实的生态保护,让森林文化有了最鲜活的载体,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植人心。

  人文铸魂:让古树文脉永续流传

  广东的森林文化,藏着千年岭南的历史密码。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每一株都是活着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乡愁记忆与文化基因。广东以“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为抓手,为每株古树建立电子档案、配备专属“守护天使”,建设古树公园,活化利用古树名木,让千年古木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在广州启动,更让广东的古树文化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名片。

  在城乡大地,森林文化与人文底蕴深度交融,绘就独具韵味的绿美图景。广州迳下村以科创赋能绿美建设,让森林与乡愁共生;茂名沙垌村串联红绿径,让生态景观与乡村文化相映成趣;韶关山蕉村打造知青文化园,让林地变成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从森林城镇到绿美乡村,从红色文化到民俗传统,广东让森林成为文化传承的“活舞台”,让城乡发展更具人文温度。

  产业赋能:“两山”转化提质增效

  森林文化的多元价值,最终要落脚于生态惠民、产业兴民。广东打破“守着绿水青山难寻金山银山”的困境,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森林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2024年广东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416亿元,约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9.3%。油茶、竹、森林药材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粤林+”品牌矩阵声名远扬,尽显产业磁吸效应。

  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让森林文化焕发经济新活力。清远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冲刺开园,推动“千亿级旅游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惠州苗御苗医康养基地传承“苗方古法神木络疗”技艺,让森林康养成为健康产业新增长点。云勇林场打造自然教育径、推出文创金奖产品,实现生态价值与文化创意的双向赋能。“走进森林”成为广东新消费潮流,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从“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下经济模式,到“自然教育+文创”的创新路径,广东让森林文化既富了群众“钱袋子”,又强了区域发展“竞争力”。

  全民共建:聚社会合力共绘绿美

  森林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全民参与的深厚土壤。广东搭建多元化参与平台,“认种一棵树”小程序让公众轻点指尖即可远程播绿,让人人爱绿植绿护绿成为社会新风尚。第六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以生态文化为纽带,通过系列主题活动点燃全民热情,让森林文化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

  企业担当与科研赋能,为森林文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广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林业规模经营主体,推动森林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林业大数据平台、无人机巡航、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的应用,让森林管护更精准高效。省林科院的良种选育、生态修复技术迭代升级,为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技支撑;企业积极投身植物园体系建设和生态公益项目,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格局。

  从生态守护到文化传承,从产业赋能到全民共建,广东以森林文化为纽带,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文化与发展共融的生态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