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我国首个“天-空-塔-地-井一体化”立体观测平台正在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该平台采用空-地集成、地上-地下联合观测的思路,能够开展多尺度、多过程、多界面、多要素的全流域生态系统研究,全面且精准捕捉生态数据,推动构建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智慧化监测体系,服务国家公园创建、管理和决策。
▲监测塔和监测井实地图 该平台是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林业局联合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全面统筹规划建设,包括南岭通量塔群和南岭地球关键带综合观测平台。
南岭通量塔群由一座135米的通量高塔和5座30米的通量副塔组成,其中,通量高塔是全国布局仅有的6个高塔之一,将通过塔群系统配置陆地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碳汇近地面遥感观测系统、碳汇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系统,有效获取和汇聚多源、精密、实时、连续、多尺度的碳通量观测与实验数据,实现由站点到区域的跨尺度数据融合,构筑南岭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科技支撑体系。 南岭地球关键带综合观测平台由一座直径3米、深度20米的关键带多界面生源要素综合观测井和3个三维土壤水监测子系统及若干辅助观测点组成,从流域尺度实现对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森林关键带地表和地下碳、氮、水等多要素的观测,构建集结构-过程-功能全方位的立体观测研究平台。 作为我国“两屏三带”和“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框架中“南方丘陵山地带”的核心区域,南岭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的16个热点地区之一,亦是我国10个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一,在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广东省全力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持续加强管理、保护、运营等工作,有序建设智慧国家公园。 目前,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已启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与17家高校科研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科研教学基地34处,积极开展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高标准打造生态监测网络。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范围内已建有生态定位监测研究站5处,设置固定监测样地180块,监测样线134条,布设红外相机1250台及人类活动视频监控设备等,积累近46万条生态因子数据,近3.4万多条野生动物影像数据,实现国家公园主要保护对象和人类活动系统性监测。 华南国家植物园副主任闫俊华表示,该平台有助于南岭地区开展碳源汇监测和计量,为国家制定气候政策和完善碳交易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生态补偿、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下一步,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积极行动,着力推动南岭通量塔群“1主塔5副塔”建设落地工作,继续推进“南岭森林动态监测平台”和“南岭森林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动态智慧监测和模型模拟平台”搭建,全方位助力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以及地区可持续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