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让"沉睡资产"变"金山银山"

  近年来,广东统筹保护与发展推动各地各单位扎实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巩固和拓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一起来看看这些好做法吧~

  加快推进“三权分置”

  江门鹤山市是我省唯一入选全国21个开展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工作的县。试点一年以来,鹤山市着力从加强合同监管、创新地籍调查、简化办证流程、引入社会资本等四个方面发力,大胆改革,积极探索点“绿”成金、兴林富民的新路子,共受理9宗260公顷集体林地的林权登记,成功引进林业产业项目16个、总投资额9.4亿元,为持续深化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增添绿美生态底色。

  广州市梳理清点全市林权登记成果,建立了现势有效林地、林木所有权及使用权 22465宗、覆盖面积328万亩以及林地经营权8447宗、覆盖面积169万亩的林权登记数据底板,实现100%林权落图落宗。

  提高农民资产经营性收入

  河源连平县将油茶产业建设与积极稳妥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紧密结合,成功探索县属国有企业收储集体林地为抓手,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油茶产业项目与国家储备林项目三合一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该县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平台连平县城乡投资有限公司,打造林地收储平台,以村集体为单位开展林地收储,引导集体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科学制定已收储林地的利益分配方案,县、镇、农户和平台企业按一定比例分配净利润,打通农户“拿现金、取分成、得租金、挣薪金、获股金”的综合增收渠道,建立健全以油茶产业为中心的联农带农机制。

  茂名高州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推进古荔枝树统一流转经营,涵盖贡园及周边3800棵果树,流转期限25年,总费用控制在3500万元。其中村集体180棵荔枝树通过“三资”平台竞投,村民个人果树通过协商签约,有效解决古树失管问题,提升荔枝产业价值,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形成“文化+产业+旅游”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广州市紧紧围绕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系统谋划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开发利用,梳理打包2个绿色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项目,探索打造“森林运动+森林药膳+森林温泉+森林疗愈”一体化的森林康养产业集聚区。增城区积极探索破解平衡森林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难题,创新推出“产业林长”机制,构建以林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基础、产业林长与行政林长相互协调的合力治林长效机制,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花都区赋能低空经济,运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精准采集测绘数据,科学规划运输网络,确保苗木、化肥、农药等林业物资安全高效运输,减少运输风险和损耗,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加快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

  梅州蕉岭县积极探索集体山林股份权能改革,构建“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以市场为主导,采取明晰林权股权、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折价入股等举措,立足森林生态资源禀赋,依法合理利用林下有效空间,全力推动林下食用菌等种植、加工,通过项目收益分配、“订单导向”合作、“保险护航”合作等模式,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肇庆封开县充分发挥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企业各方资源优势,整合利用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路边地等“六块地”,种植适合本地生长、产出收益较高的经济观赏树,打造“一村千树”产业项目,探索实施“树票制”改革。通过信息系统详细记录绿化苗木基本信息,由合作社统一印发“树票”,“树票”凭证由受益人保管,凭票确权、获益。目前,已制作树票1.2万多个并在试点挂牌,着力打破村民思想禁锢,长效破解“旧房难拆、地难流转、产业难建”等问题,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绿色通道。

  江门恩平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县为契机,积极探索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变现模式,创新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成功将域内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成功拍卖,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韶关市于2022年8月完成了为时一年的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成功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该市利用深化林改契机,大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由韶关市林业局与韶关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开展林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3年行动,实施林权登记数据整合与一地多证问题化解试点建设,破解林权确权登记难题,推动林地林木高效、规范流转。在全省范围率先开展生态公益林数据与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数据对接融合,实现有关数据共享及“一站式”查询。

  梅州平远县正在组织对全县1522个以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林地所有权档案完善工作,开展地籍调查,形成清晰的林地边界矢量数据,进行变更登记,制发新的集体林权证。然后在全县12个镇各选取一个村为试点,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根据承包林地面积确定股权,发放林权股权证。集体林地经营收益按股权比例进行分配,巩固和拓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保护农民和林业经营者的集体林权益。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韶关翁源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由林业、金融、乡镇等人员组成的服务专班,建立了“政策宣讲—技术指导—材料预审”全链条服务机制,明确各工作环节办理程序,精准对接经营主体需求,完成全省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确权登记,构建“确权—融资—发展”闭环,创新收益权质押机制,帮助企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形成“一证赋能万亩绿”的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广州从化区试点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偿权质押融资业务,指导市农商银行开发首个“金米乡村振兴林易贷”产品,惠及28家农户。联动保险机构完成全国首单公园城市景观林保险——白云山景观林保险,成功开发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商业性古树名木保险、林木种苗保险、商业性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保险等5种特色险种。

  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茂名市国有荷塘林场主动服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与周边村集体实施集体林地托管服务,村集体将林地委托给林场经营管理,林场和村集体按比例分配林木收益,实现林场林农共同增收,成功探索出“林场+村集体”场外造林模式。同时,依法依规利用林地林木作价出资入股的形式开展“林场+企业”合作经营,大大提升荷塘林场龙眼品质和种植技术水平,促进林地增值15倍。

  佛山市云勇林场通过“国有林+集体林”扩面提质,创新生态发展之路,探索实践“国有林+集体林”场外造林新模式,有效提升云勇林场及周边区域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同时,发展“国有林+森林旅游”景观利用,提供优质生态服务,成为了佛山乃至珠三角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享受森林体验的理想去处,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辐射带动周边村集体绿色可持续产业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