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和动物做朋友,与自然共成长”的主题活动在佛山市云勇林场(佛山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举行。亲子家庭的成员们在自然教育老师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康复过程和放归计划。此外,他们还参观自然教育之家,通过动植物标本、科普视频、科普小课堂等感受自然的奥秘。通过自然教育工作的开展,这座森林覆盖率达98.36%、拥有4.4万亩生态林海的国有林场焕发出新活力。
这是云勇林场自我不断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林场,历经从“伐木经济”到“生态守护”的转型,如今以自然教育、森林可持续经营和保障性苗圃建设等工作为抓手,聚焦绿美佛山生态建设,持续拓宽“两山”转化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自然教育,从野生动物救护到生态理念传承
佛山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内,一只鹭鸟经过工作人员精心护理后振翅高飞,在盘旋几周后,鹭鸟一头扎进了附近的山野寻找属于自己的栖息地。从科学救助到放归自然,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实际上,这是云勇林场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景之一,也是青少年感知生命奇迹的“第一课堂”。
近年来,林场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构建了“1个基地+N条线路+M套课程”的自然教育体系。“林场以‘一心·六园·七径·多点’的布局开展设施建设,预计打造7条自然观察示范小径。”云勇林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林场已建成3条自然教育径,分别为基于森林科普教育的寻觅山林径、基于芳香植物景观的花香蝶语径和基于丛林奇景的奇趣探索径,全长共4.5千米。并且,依托原有建筑建设了1间自然教育之家,改建了1间林场历史展览馆(现为市党员教育基地)。
林场深入挖掘发展历史,利用丰富的动植物本底资源,开发出林场历史主题、木材主题、蝴蝶主题、动植物保护主题等自然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其中《小小护林员》《会飞的花朵》等课程,将课堂搬进森林。2023年至今,累计组织开展活动超70场,惠及线上线下参与者3万余人次。自然教育课程《小小护林员——林场历史主题实践课程》获评广东省自然教育精品课程,成为生态教育的鲜活教材。同年,《云勇绿水青山礼盒》文创产品摘得首届全国自然教育文创产品设计金奖,实现了生态价值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云勇林场持续拓宽“两山”转化实践路径,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自2020年被认定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以来,累计完成1万余亩的森林抚育和森林质量提升。
云勇林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林场目前已经建成了以阔叶混交林大径材结构化经营、针阔混交林大径材结构化经营和登山步道森林景观提升等经营模式为主的示范林,完成对主要针叶纯林和低效退化林的林分质量提升,建立了42个覆盖全场的森林经营成效监测固定样地和2个无人机监测样地,森林质量和森林景观得到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提高。
保障性苗圃,从“种子银行”到生态修复引擎
在更合镇吉田村的岭南统计文化林里,绿树成荫、鲜花盛放,其中有1000多株优质苗木是由云勇林场保障性苗圃免费提供的。据悉,2023年10月,云勇林场启动建设保障性苗圃,标志着林场生态修复进入新阶段。这座占地17亩的苗圃年储备优质苗木达10万株,目前累计定向供应苗木5万余株。云勇林场坚持以推动林木种苗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多措并举加快保障性苗圃建设,努力实现苗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助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
据介绍,苗圃是为满足绿美佛山生态建设苗木需求而建的,分为播种繁殖区、幼苗移栽区、小苗培育区、设施育苗区(荫棚区)等四个功能区。林场根据佛山林分优化和乡镇绿化需求合理确定育苗数量、品种、结构,截至目前,云勇林场保障性苗圃已培育了13个“特、优、新”乡土珍贵苗木品种。据介绍,依托云勇林场高素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在前期完成林场植物本底调查的基础上,林场通过功能性状对比,筛选出一批表现优良的母本,采用扦插、嫁接等方式大力培育木芙蓉、越南抱茎茶、金花茶等优良珍稀景观树种6000余株。
此外,云勇林场充分利用林场丰富的种质资源,组织干部职工上山采集林区内的红锥、火力楠、乐昌含笑等优质种子350斤以及大批小苗,全面采用轻基质育苗法,推动苗圃内苗木的“质”“量”双提升。通过积极开展“送苗下乡”等活动,为周边的革命老区乡村绿化提供了各类绿化苗木近3000株,有力支援了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为区域“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