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湿地入选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海珠湿地凭借“广东省广州市海珠湿地高质量保护与发展项目”成功入选城市生态修复类典型案例,成为全国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生态治理的示范标杆。

  创新生态修复,重塑城市“绿心”‌

  海珠湿地作为国内罕有的超大城市中心区的城央湿地,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创新实施“三级修复”策略,破解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孤岛”难题。一是实施水系活化工程。通过连通湿地内39条河涌,依托潮汐动力实现水体的自然循环,显著提升水体交换和自净能力,并同步构建生态驳岸与雨水花园系统,使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III类,部分指标达到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二是推进植被群落重建。结合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引种珍稀植物83种约2200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7种,特色睡莲30种。基于湿地内土壤特性,补种猪血木、杜鹃红山茶和水松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植物多样性突破800种,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三是构建生物廊道体系。通过搭建“昆虫旅馆”“浮排”草滩鸟岛等多样化栖息空间,建成1140亩水鸟生态廊道,有效打通物种迁徙屏障。截至目前,鸟类物种从72种增至202种,昆虫种类从42种跃升至903种,再现“城央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奇观。

  科技赋能监测,构建智慧治理体系‌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局创新开发全国首个无人机组网监测系统,研发“鸟脸”识别、树冠图谱等自动监测软件,并配备8座水环境自动监测站和气象观测站,35套高清智能摄像设备、20套红外相机以及各类高端监测设备,实现生态数据分钟级响应。同时,建立广州海珠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汇聚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资源,为湿地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多方协同共建,释放综合效益‌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局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协同共建模式,联合琶洲实验室、唯品会、名创优品等30余家单位组建环海珠湿地生态价值联盟,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吸纳“亚洲飞人”苏炳添、省人大代表、退休教授等千行百业代表成为“绿美生态建设特邀观察员”,形成跨领域监督建议网络。联合三七互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绿美广州”环保科普平台立项仪式,开展线上募捐、果树认种认养等特色活动60多场,共募集资金360多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公众参与双提升。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