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地带,是大湾区向西延伸的第一城,也是北部湾融入大湾区的先导区。阳江市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总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筑牢生态根基中书写绿色答卷,在厚植生态优势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画卷正在漠阳大地徐徐展开。
绿美新城 张杰峰 摄
强绿之基 以林长制夯实绿美保障
阳江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核心抓手,构建起“市级统筹、县级主责、镇级落实、村级管护”的四级责任体系,各级林长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深度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市级林长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巡林调研,市委书记、市长作为市第一林长和市林长,连续多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2024年以来,阳江市已签发4道市级林长令,协调解决23个生态保护重点问题,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治理格局落地生根。县级林长强力推进,阳东区、江城区相继揭牌成立林业局,实现全市各行政县(市、区)林业局全覆盖,同时整合资源,组建绿美生态建设促进中心,进一步强化林业队伍建设。镇村林长积极行动,近两年累计巡林超10万人次,解决古树名木保护、生态补偿等民生问题380余件,将“绿色责任”切实转化为“民生红利”。优化工作方式,一体化推进“巡林巡河”。配套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查处涉林案件,推动生态修复面积超过22万亩,实现生态保护与法治监管深度融合。同时,健全基层网格化管护体系,科学开展护林员绩效管理,统筹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预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业务,为全市688.33万亩森林建立了详实的“健康档案”。
阳东寿长河国家湿地公园 郑惠文 摄
植绿添彩 以六大行动深化生态基础建设
在推进林长制落地的同时,阳江市紧扣广东省关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部署,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绿化美化等六大行动,推动生态空间扩容提质。2023年以来,全市年均完成林分优化超6万亩,森林抚育提升超1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1.5%。建立“低质低效林分改培治本模式”,通过乡土阔叶树和珍贵树种良种,统筹大斑块改善林分结构,升级采枝定干技术培育大径材,开展全周期经营、精准化选培,精准培育高质量森林资源。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融合,阳江市制定《村庄绿化用地清单》,全市70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张图”,持续开展县镇村绿化。阳江市不断创新植绿模式,江城区将“美丽庭院”建设与“幸福积分制”有机结合,阳东区依托乡村振兴积分超市,通过“植树换积分,积分换奖励”的模式,探索“积分制+乡村绿化”新路径。联动全市8条乡村振兴示范带、32条风貌示范带,建设5个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连片打造那蓬村“关山月国画大师绿美乡村研学基地”、北寮村“红树林湿地候鸟观赏胜地”等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形成“绿廊串珠、花园点缀”的城乡生态格局。
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建设,阳江市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阳江陆续发现紫纹兜兰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阳春蜘蛛抱蛋、阳江川苔草作为全球新物种被国际期刊正式命名,全球仅存于阳江阳春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猪血木,通过建立“科研+司法+产业化”三重保护机制,开展500年古树生境修复,采用组培技术开展规模化繁育,实现了“极危逆转”。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持续优化,作为粤西首个林业生态监测国家站,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网格化监测与栖息地修复工程,成为中华穿山甲在粤西的重要栖息地之一;阳东寿长河和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获评省级重要湿地;全市监测到野生鸟类品种达337种,连续7年在阳西县监测到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生态多样性显著提升。
阳西程村白鹭天堂 陈凤盾 摄
点绿成金 以两山转化走深生态发展路径
近年来,阳江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通过“产权明晰、科技赋能、政策集成、龙头引领、多产融合”五大路径,用改革“金钥匙”打开林业产业“绿宝箱”。依托“经济林+林下经济”复合模式,积极打造森林“立体经济带”。以油茶种植为例,通过“上种油茶、中套作物、下养畜禽”的立体开发,以“短中长”结合的产业结构,构建起“当年有收入、五年见效益、长期能致富”的良性循环。通过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林下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林地复合经营重点项目之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品春砂仁,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整合碎片化林地,盘活“沉睡”林地资源;允许在利用生态公益林林下套种,合规配套建设临时仓储、加工场地,破解用地难题;开发“春砂仁贷”专项金融服务;引入省农业科学院院士专家团队,建立“良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全流程技术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春城金花坑、七星岭、春湾镇钟蕉垌、九仔坑等8个千亩级示范基地,春砂仁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规模化经营率超80%,一产产值8.45亿元,较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前增长近50%。
2024年,阳江市推动林地林木流转面积达78万亩,培育林业规模经营主体547个;发展林下经济面积47.8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22.9亿元,参与林下经济经营农户达3.7万人,农民从事林下经济总收入达11亿元,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生态富民目标。
海陵岛晨曦 谭云勇 摄
绘绿之美 打造生态文明窗口弘扬森林文化
阳江市积极构建“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文化传承”多元格局,让森林文化深入人心。全市建成5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金鸡岭森林公园打造“花样森林”自然体验基地,推出“森林音乐会”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年均开展活动260余场,惠及中小学生5万人次;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开设“红树林课堂”,开发湿地研学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140批次。阳江市花样森林悦读馆获得广东省首批“广东省森林书屋”称号,将阅读空间嵌入绿意深处。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在沙扒镇渡头村建设绿美红色乡村,将曾经的两阳地区重要地下交通联络点打造为林木繁茂的党建公园,以及花团锦簇的特色花海四小园,实现“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
为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爱绿护绿,阳江市印发《全民共建绿美阳江行动方案》,组织开展“绿美阳江 漠阳同心”“乡村绿化先锋行”“有喜事来种树”等十大义务植树活动,“同心林”“青年林”等主题林纷纷涌现;以“互联网+”为市民广开云端植绿路径,并对部分古树开放线上认养;商会认捐、乡贤助力、志愿服务等,凝聚了植绿护绿合力,彰显出全民参与的热情。同时,连年举办“森林文化周”,组织开展森林摄影、绘画、健步行等形式多样的森林体验活动,启动全民观鸟观蝶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普及。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出台,让每一棵古树“老有所依”。近年来,阳江市多措并举深入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以“一树一策”精心守护古树名木,因地制宜建成特色古树名木公园,促进古树名木与历史人文、城乡基础设施和谐共存。春湾镇高村自然村130多亩的古树公园里,236株古树连枝成片,撑起了一片遮天蔽日的浓荫,守护距今万年的古人类遗址。程村镇坡尾村委会站背村古树公园中,20多株“高龄”白蜡荔枝树枝繁叶茂,见证了康熙年间国子监学生郑锦龙奉旨广植荔枝的历史。目前,保险机构为全市古树定制专属保险,全方位保障古树健康,为“绿色文物”安上“保护罩”。
从巍峨的鹅凰嶂原始森林到蜿蜒的南海红树林湿地,从生机盎然的城乡绿道到硕果累累的林下经济基地,阳江正以制度创新夯实绿美保障、以系统工程推进生态建设、以产业融合释放绿色红利、以文化赋能弘扬生态价值,让绿色成为这座滨海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