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广宁竹林装上“绿色ATM机”

  初夏的肇庆广宁,青山叠翠,蝉鸣阵阵。在赤坑镇雅韶村砂仁种植基地,砂仁花已完成授粉,逐步进入果实发育阶段。当前,基地内砂仁植株上挂满了小果实,它们或圆润饱满,或初具雏形,正处在生长的关键时期。 

  基地工作人员进入密密麻麻的植株间开展细致的巡查,轻轻拨开叶片查看果实,详细记录果实的大小、颜色、成熟度等关键指标,为后续的管理和果实采收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砂仁果实的品质与产量。“今年雨水足,授粉率高,每株能结五六十颗果,比去年多两成!”他顺手摘下一颗青果,果皮油亮饱满,透着丰收的希望。

  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砂仁结的果实比往年多,而且长势极好,有望是一个砂仁丰收年,预计砂仁鲜果亩产达300斤。据了解,赤坑镇全镇砂仁种植面积约2.8万亩,砂仁鲜果的年产量3000吨,产值约1.4亿元。

  赤坑镇砂仁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广宁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在广宁的青山绿水间,一场“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革命正悄然兴起。林下经济,这个“向森林要效益”的创新模式,让油茶飘香、药材丰茂、畜禽肥美,不仅激活了沉睡的林地资源,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作为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县,广宁以“林+牧”“林+药”“林+农”三大模式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繁茂的竹林下,鸡、羊、牛、猪等禽畜在落叶里刨食,追着竹影撒欢,一幅自然野趣的生态养殖图景在竹林深处徐徐展开,诠释着"林下经济"的蓬勃生机。 

  清晨的阳光穿透竹林,在坑口镇下寨村的林下养鸡场洒下斑驳光影。数百只土鸡在林间追逐嬉戏,时而啄食草叶间的蚱蜢,时而扑棱翅膀跃上枝头。“这些鸡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林下虫草,肉质紧实,炖汤都不用放味精。”养殖户李婶笑着抓起一只土鸡,鸡爪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

  在南街街道、排沙镇、五和镇、坑口镇,林下养鸡产业蓬勃发展。一只只土鸡在林间自由觅食,它们吃着林下的虫子、青草,喝着山间的泉水,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

  养殖户们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提高了鸡的成活率和品质,增加收入。在五和镇的肉桂林下,鸡群穿梭于高大的肉桂树间,形成独特的“肉桂+林下鸡”立体养殖模式。养殖户周大哥算了一笔账:每亩肉桂林可散养50只鸡,鸡粪为肉桂树提供天然肥料,减少30%的化肥使用;而鸡群啄食林下杂草和害虫,又省去了人工除草成本。“去年每只鸡售价60元,纯利润25元,一亩地光养鸡就能增收1250元!”

  古水镇、北市镇、江屯镇的林下养羊产业也别具特色。林下养羊不仅充分利用了林下资源,减少了草料的采购成本,还改善了林下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同时,羊肉的市场需求大,价格稳定,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江屯镇、北市镇,林下养牛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牛儿们在林间踱步,吃着鲜嫩的青草,养出的牛肉品质上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养殖户陈伯指着牛群说:“这些牛在林下散养,运动量大,肉质纤维细嫩,屠宰后每斤牛肉能多卖5元。”据统计,江屯镇林下养牛产业年出栏肉牛超千头,带动周边几十户农户年均增收近十万元。

  而在南街街道、宾亨镇、螺岗镇,林下养猪产业则采用了生态养殖模式,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猪肉的品质和安全性。

  清晨6点,南街街道丰源村的山雾还未散尽,竹林深处已传来“哼哼”的欢叫声。养殖户梁大哥扛着竹筐,走向林间空地——200头黑猪正穿梭在竹影间,有的用鼻子拱开腐叶寻找蚯蚓,有的跳上土坡追逐嬉戏,尾巴甩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光芒。“这些猪每天跑3公里山路。”梁大哥笑着撒下一把玉米粒,猪群立刻围拢过来,鬃毛上还沾着竹叶和泥土。

  在县城的“生态农产品直营店”,梁大哥的猪肉被切成薄片,肉质纹理如雪花大理石般分明。“这些猪养足12个月,肌间脂肪含量达3.5%,炖汤后浮着一层金黄的油花。普通猪肉每斤18元,我的生态猪肉能卖到32元!”梁大哥算了一笔账:2024年出栏300头猪,每头均重220斤,单猪肉销售收入就达211万元。更让他惊喜的是,猪粪发酵的有机肥以每吨800元的价格被茶园抢购,年额外增收12万元。

  林间放养的畜禽,既减少病虫害,又提升肉质,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广宁的森林生态良好,适宜种植多种中药材,林下种植南药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3.5万亩砂仁、2.5万亩肉桂在林下茁壮成长,广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南药供应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药材种植户年均增收超万元,传统中药材焕发新生机。

  赤坑镇被誉为“砂仁专业镇”,全镇砂仁种植面积约2.8万亩,产值约1.4亿元,合成村、雅韶村被评为“砂仁专业村”,“赤坑春砂仁”还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里种植的春砂仁品质优良,药效显著,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赤坑镇雅韶村的砂仁种植基地里,冯惠容正弯腰查看砂仁果实。他轻轻剥开一颗青果,露出米粒大小的种子:“砂仁要‘三看’——看果形圆润、看颜色青中带黄、看香气浓郁。”作为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冯惠容见证了基地从30亩试验田发展到3000亩核心区的历程。如今,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78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2万元。据了解,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现有砂仁种植基地达3000多亩,建有700多亩砂仁核心基地,与当地农户合作建设了1850亩砂仁种植基地发展林下经济,辐射带动辖区内赤坑社区、雅韶村、合坑村、惠爱村78户共248名村民,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五和镇的肉桂种植也颇具规模,种植面积2万多亩。肉桂树高大挺拔,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肉桂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还可以提取出肉桂油,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当地农民通过种植肉桂,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晨雾未散,五和镇庄源村的肉桂林已热闹起来。53岁的种植户陈伯背着竹篓,穿梭在5米高的肉桂树间,手指轻巧一掰,桂皮便如蝉蜕般剥离树干。“采桂皮要选‘立夏’到‘小暑’间,这时候皮厚油多,香气最浓。”他笑着将一片桂皮凑近鼻尖,浓郁的辛香瞬间弥漫开来。不远处,几名妇女正将新鲜桂叶铺在晒场上,阳光透过桂叶缝隙洒下细碎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桂香经济”的甜蜜气息。

  庄源村肉桂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个村、216户农户参与种植。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农户年均增收超4万元。68岁的黄阿婆将自家3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租金收入,还在基地从事桂皮分拣工作,月工资两千多元。她高兴地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双份钱!”

  据了解,广宁县五和镇庄源肉桂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效生态种植示范基地310亩,每亩山地可种植800株左右,亩产1600斤湿桂,除湿之后可以得到800斤左右,亩产值约7000元。

  坑口镇的竹荪等中药材种植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坑口镇下寨村的竹荪种植基地,青翠的竹林下,白色菌伞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村民们戴着草帽,穿梭在菌垄间采摘成熟的竹荪。“竹荪对环境要求高,温度、湿度、光照都要精准控制。”下寨村种养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小林指着智能温湿度监测仪说。

  下寨村将村民闲置的山林以流转或托管的形式集中起来,通过联农带农试点集中规模化种植竹荪,重新盘活了村民的弃耕林地。目前,下寨村种养专业合作社已种植竹荪200亩,亩产干品达120斤,年产值达650多万元,带动周边120户村民人均增收2.3万元。

  此外,广宁县在其它林下药材种植领域也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木格镇册田村打造2000亩大肉山楂种植基地,坑口镇下寨村打造400亩苎麻根种植基地,彰显地方特色与产业实力。江屯镇联星村则另辟蹊径,建立了300亩的五指毛桃种植基地,为药材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宾亨镇带洞村大力推进沉香种植,规模已达2500余亩,沉香树苗数量突破60万株大关,前景广阔。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