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佛山市大力推进自然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以持续建设完善生态文化载体为基础,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初步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自然教育队伍、课程、体系。
近五年,佛山市已建成8家省级自然教育基地,累计开展自然教育活动1600余次,服务约60万人次,培训在职工作人员560余人,各基地逐步形成“制度融合、专类深耕、文化赋能、生态保育”的多层次、差异化自然教育体系,为全省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板。2025年创新推出“林长课堂”,以林长制为主题,整合各类自然教育课程资源,为公众打造便捷、多元地参与绿美佛山生态建设渠道,有力推动自然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创新自然教育与林长制系统化融合
佛山市云勇林场于202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目前已初步构建“1个基地+N条线路+M套核心课程”的自然教育体系。
2025年5月,基地联合学校推出“我与种子共成长”常态化林长课堂,依托“三有”框架(有连贯主题、有稳定群体、有专属场地),按植物生长周期分设播种、移苗、巡林等8个阶段教学,以植物生长周期为主线突破碎片化科普瓶颈,探索林业知识系统化教学路径。同时注重自然教育成果转化,文创产品《云勇绿水青山礼盒》获全国自然教育设计金奖,科普视频《裳凤蝶璀璨的一生》从7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广东省科普大赛一等奖,2025年5月申请了7项文创产品外观设计专利。
山茶“周边”深度开发新范式
佛山植物园于201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园内植物品种丰富,建有山茶专类园,并拥有占地面积480亩的山茶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收集各类山茶种质资源1525种。基地结合资源优势,打造“茶花之美”森林文化品牌,开发《茶花鉴赏与传统文化》《家庭茶花繁育与养护》等茶花主题系列课程,并建成由科普长廊、亲水平台、茶花游览步道组成的“山茶花科教研习趣径”。
2025年3月起,基地与周边学校联合开发《森林“碳”索者研学手册》,由学员与植物园导师定期更新样地数据档案,将课程实践成果转化为知识输出,通过成果外延提升课程社会影响力。此外,基地采用“科普讲堂+户外探秘”双轨模式,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活动结束后通过收集参与者满意度及建议,建立“活动开展-问卷反馈-提升优化”动态机制,将公众意见转化为基地优化指南。
城市文化与自然教育跨界融合
佛山市城市展览馆于2023年被认定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是全市首家室内场馆的自然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岭南文化积淀,自主研发《寻竹之旅》《鱼灯古韵·汾水流光》《溯流探源·水乡寻踪》《五感寻迹·植趣中的城市印记》4门自然与人文融合课程,将水乡竹艺、传统鱼灯、城市印记转化为沉浸式研学场景。
2023年以来,该馆累计开展自然体验类课程及活动100余场,服务市民群众约4600人次;2025年起,每月提供6场“菜单式”科普研学活动,联合学校定制馆校课程,为青少年创新思维培育提供实践平台。
以教促育守护候鸟生态枢纽
广东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于202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总面积约6029亩(其中湿地面积4959亩,湿地率82.5%),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关键枢纽,基地以教育赋能生态保护与保育,构建“教-研-护”一体化保护网络。通过建设“鹭鸟饭堂”观鸟点、湿地自然教育径,将候鸟停歇、繁殖生态过程转化为沉浸式课堂。构建科学监测体系,建立“水鸟多样性实时监测平台”为保护决策提供动态数据支撑。围绕候鸟越冬、繁殖等关键生命周期,开发迁飞主题课程并设计科普研学活动。基地现有维管植物达499种(3年内新增220种),鸟类113种(含东方白鹳等3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水鸟种群数量年均增长超15%,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地标”。
接下来,佛山自然教育工作将聚焦自然资源本底与岭南文化底蕴,深度挖掘绿美佛山文化内涵,创新开发自然教育特色课程、科普视频、文创产品,完善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宣教设施,进一步扩大佛山自然教育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