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大地上,绿色发展的脉络绵延不绝。肇庆怀集岳山造林的艰苦历程,铸就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精神丰碑。这份精神不仅滋养着怀集的林海,更指引着广东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守护之路。作为守护粤东绿色屏障的重要力量,凤凰山保护区正以岳山精神为引领,书写着新时代生态保护的新篇章。

生态保护的使命,从来与时代同频。上世纪70年代,怀集遭遇木材过度采伐,陷入“造林不成林”的困境,而凤凰山保护区所在的粤东地区,也曾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凤凰山作为韩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孕育着南方红豆杉、云豹等珍稀动植物,其生态价值关乎区域生态安全。凤凰山保护区成立之初,便肩负起 “守护绿水青山”的重任,将岳山造林中“向生态要未来”的觉醒,转化为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定行动。

传承岳山精神,需在坚守中践行初心。岳山造林人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的忠诚奉献,在凤凰山保护区的护林员身上有了新的诠释。清晨的薄雾中,护林员们背着巡山装备穿梭于密林,日复一日记录物种变化、清除外来入侵植物;在防火期,他们24小时值守瞭望台,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山林。正如岳山“铁姑娘班”比拼垦荒进度,凤凰山保护区也建立了“比学赶帮”的工作机制,巡山里程、物种发现数量等成为大家争先创优的“成绩单”,让忠诚奉献的政治品格在日常工作中落地生根。

艰苦创业的底色,在深山守护中愈发鲜明。岳山林场“山高路陡、石多土硬”的造林环境,与凤凰山保护区的工作场景高度契合。保护区核心区海拔超千米,山路崎岖难行,护林员们常常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监测点,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干粮是常态。为破解珍稀植物繁育难题,科研人员扎根实验室,历经数百次试验,成功实现南方红豆杉人工育苗;为防范盗猎,他们创新安装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在密林深处织就“科技防护网”。这份不畏艰难的韧劲,正是岳山“任务不完成,誓不下山”精神的当代延续。

久久为功的坚守,方能成就生态伟业。怀集谭英30余年守护林区的故事,在凤凰山保护区有了共鸣。保护区里,不少护林员一干就是十几年,从青丝到白发,见证着山林从稀疏到茂密,从寂静到鸟鸣欢歌。他们接力完成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库”,记录着近20年的生态变迁;持续开展的“生态科普进校园”活动,让保护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凤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成为粤东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这正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生动注脚。

新时代的生态保护,更需精神的接力传承。如同怀集将岳山精神融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凤凰山保护区也正以岳山精神为指引,探索“保护+科研+科普”的融合发展之路。他们与高校合作建立科研基地,让珍稀物种保护更具科学性;打造生态研学路线,让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这份坚守,既延续着岳山造林的精神血脉,更回应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
从岳山的荒坡变林海,到凤凰山的密林护生灵,不变的是对绿色的执着追求。凤凰山保护区的守护者们正以岳山精神为灯,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岭南大地的青绿底色更加鲜亮,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粤东大地徐徐铺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