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涌现的新生事物,在促进山区林区保就业、惠民生、增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一绿色富民产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了部署。
作为集体林大省的广东,全省超过一半的土地覆盖于林地之下,林地总面积1.62亿亩,森林蓄积量为5.7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约为全国平均数的两倍;各类自然保护地共计1361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绿色家底”为广东林下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坐拥丰厚的 “绿色家底”,加上省委、省政府又正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加速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县镇村绿化美化,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两山”转化广东路径。多重利好加持下的广东,目前林下经济发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积累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就此,南方农村报记者深入粤东西北及珠三角各地开展调查。
打好政策牌,绘好林下经济发展“蓝图”
仲夏时节,走进岭南大地,四处绿意葱茏,生机勃发。韶关市仁化县的竹林间,农户正弯腰采集饱满的灵芝孢子粉;茂名高州市的荔枝林下,蜂箱错落有致,金黄的蜂蜜缓缓流淌;河源市和平县的油茶林下,岗梅、三叉苦等森林药材丰茂生长;惠州市博罗县的森林下,成群结队的走地鸡在林荫下自在觅食……
农户在林下仿野生种植灵芝
这幅多元立体的林下画卷,就是当前广东大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不断优化林分,持续改善林相,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牵引下,广东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激发群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热情,努力提高林地产出率,积极探索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力争实现“一亩山万元钱”,全力以赴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林业力量。
在政策引领下,广东林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已达3241万亩,产值527.1亿元。同时,广东还创建了1个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德庆)、30个省级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5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67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含试点);18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94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5家、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375家。
广东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就出台相关政策,为林下经济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并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据了解,从2012年起,广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油茶营造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探索“林药”“林果”“林禽”等林下种养模式,全力推动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努力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让千万亩青山真正变成了群众的“致富靠山”。
2024年9月,广东省林业局又与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广东省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支持大埔与龙川的油茶,始兴与仁化的竹子、清新与和平的森林药材全链条发展,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
打好改革牌,激活林下经济发展活力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产业模式。
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广东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是森林,超过九成的林地归集体所有。从1981年开展林业“三定”工作开始,经过40余年的深化改革,广东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明晰产权、量化到人、家庭承包、联户合作、规模经营”林改之路,基本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目标,为林下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广东要持续壮大林下经济,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就必须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更多的林地资源。”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徐大平表示,集体林是广东林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山区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林分优化林相改善的主阵地。
为打好改革牌,2024年5月出炉的《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全省各地,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创新森林经营和林木采伐管理,有效规范林地林木流转,以“活”字让林区焕发新生机,厚植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
随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如今的南粤大地,全省集体林地采取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和委托经营等方式的流转日益活跃,全省集体林地流转面积呈现逐年增加态势。
“我们今年从水头镇的新联村和铜溪村流转了500多亩集体林地,探索林下魔芋种植,不仅给村集体带来了直接的土地租金收入和村民家门口就业机会;如果项目试种成功,定能让林下魔芋种植变成村民致富的新途径。”佛冈县供销天佛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伟伟介绍,佛冈“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林地面积13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近70%,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殷实的“生态家底”将为林下魔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县的江门市鹤山市,下好改革棋,破解林权登记难、登记慢及林权登记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积极推进“林权登记+金融”服务,解决林下特色产业发展后顾之忧,吸引了一批优秀林业企业投资。
打好产业牌,因地制宜推动林下经济多元化
深藏于始兴县东南方向的客家古村落——罗坝镇桃源村,依托当地平均海拔700米的大山,在数万亩的原始山林里,试种仿野生竹荪、松茸等珍贵食用菌,盘活弃耕的林地资源,并探索“林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撑起村民“致富伞”。同样山多地少,地处偏远山区的陆河县南万镇,依托全国面积最大的红锥林群落,大力发展“林业+药材”的林下经济模式,从而带动外出人员返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农户在林下仿野生种植竹荪、松茸等珍贵食用菌
桃源村和南万镇只是绿美广东林下经济发展的缩影。近些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上,广东各地与省林业局高度“同频共振”,在遵循“生态循环”原则下,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充分盘活树下资源,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
如今,广东林下经济已形成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模式,林下资源开发日益集约化,林间种菜、菌、茶、花、药,林下养蜂、禽、鱼,林果、林木可采集并进行深加工,林中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第三产业,一座多元立体式林下经济模式已渐成。比如,粤西粤东沿海地区,以“红树林+渔业”的模式成为地域特色。
“发展林下经济,除了资源禀赋,还离不开科技驱动。”始兴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始兴为例,当地为发展竹特色产业及竹荪、灵芝等竹下经济,始终坚持科技驱动,从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产品加工与储存等方面,全链条积极与该领域的省内外权威科研院所合作, 打造科技含量高的林下经济,让科技赋能山林,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
同时,广东还积极补齐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比如,在韶关市乳源县大桥镇岐石村,群山环绕导致交通不便,给产业发展带来阻碍。为促进当地油茶产业发展,当地先后下拨30万元扶贫资金和48万元乡村振兴资金,修建了1.3公里的油茶生产运输道路及防火通道,解决了油茶运输难题。
打好品牌,助力林下产品优品优价
调研发现,作为林业大省,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广东林下经济种类繁多,一二三产业门类齐全。但由于生产布局相对分散,且多数品类的林下生态产品规模不大,以农户或合作社种养为主,普遍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引领,难以形成在市场具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从而使得优质的林下生态产品,难以实现“优品优价”。
如何破局?广东林业局打出的关键一招是品牌建设。在《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及《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森林生态产品标志管理和产品追溯体系,搭建林产品交易平台,打造“粤林+”特色品牌,提升优质林产品经济价值。
广东聚力打造“粤林+”特色品牌
“林下经济,一头牵着‘生态美’,一头连着‘百姓富’。”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让更多的消费者认知广东林下生态优品,推动消费者与林农有效链接,省林业局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品牌建设,2022年开展了首届广东十大茶油品牌评选,从2023年起,连续两年举办了广东省林业博览会和广东省经济林丰收节,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林产品展会,全力打造“粤林油茶”、“粤林山珍”等广东特色林下产品公用品牌,推动广东林业生态优品走向千家万户。
如今化州橘红、阳春春砂仁、新会陈皮、电白沉香、龙川油茶、罗定肉桂、德庆巴戟等一批广东林下生产产品,已逐渐成为颇具全国影响力的广东林下经济品牌。
产业要致富,品牌必先行。广东通过持续打造“粤林+”特色品牌 ,搭建林产品交易平台,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广东林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还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经济溢价,为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力拓宽林“两山”转化的广东路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