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潋滟,翰墨凝香。10月15日,“翰墨千春·绿美岭南——绿美广东岭南古树书画展”在广州市东山湖畔的溯·榭映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为期5天的艺术盛宴,汇集了40多位书画家的60余幅精品力作,免费向公众开放,邀请广大市民在笔墨丹青间感受千年古树的磅礴生命力,共同见证绿美广东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

古树名木保护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亮眼篇章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样勇立潮头。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三年来,“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在岭南大地持续焕发新的活力——全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超4.19万场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国土绿化、林权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其中,古树名木保护成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亮眼篇章。岭南大地上,现存古树名木超8.5万株,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及名木达851株。这些“绿色活化石”历经千百年风雨,以苍劲枝干记录着岭南大地的生态变迁,以婆娑枝叶见证着地域文明的传承发展,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双重复合体。
为守护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广东创新构建了全方位的保护体系:全省古树名木全面建立“一树一码”电子档案,实现“一张图”动态管理;851株一级古树和名木全部安装智能监控,构建24小时全天候守护网络;2023年以来新建绿美古树乡村106个、古树公园55个,通过科学抢救复壮,切实筑牢了岭南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笔墨生辉,一场艺术与生态的深度对话
今年7月25日起,广东省组织40多位书画家深入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四大片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采风创作之旅。书画家们走进古树村落、探访深山老林,在千年榕树下挥毫,在百年荔枝林间泼墨,用笔墨丹青全景记录岭南古树的生态之美。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吴杨波认为,这次采风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生态认知的深度启蒙。艺术家们通过与古树的直接对话,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艺术表达,使作品兼具审美价值与时代内涵。
“每一笔勾勒都是与古树的对话。”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和平在分享创作感悟时动情地说,“它们不仅是自然造物,更是岭南人的精神图腾。”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黄业达则谈到,古树苍劲的生命力启发了艺术创作的“气象万千”,其形态与纹理中蕴藏着时间与自然的力量。

此次展览精心挑选采风创作中的60余幅精品,通过四大主题展区系统呈现岭南古树的独特魅力:“城韵·都市记忆”展区展现了珠三角古树与现代城市的共生共荣。在这里,百年古树与摩天大楼相映成趣,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山魄·南岭奇观”展区呈现了粤北山脉古树的原始雄浑。参天古木与崇山峻岭相得益彰,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乡魂·潮客寻根”展区深入挖掘了粤东古树与宗族文化的深厚渊源。古树与古村落相守相望,承载着岭南儿女的乡愁记忆。“绿韵·荔海生态”展区生动描绘了粤西古树与农业生态的和谐图景。荔枝林海与古树群落相映成辉,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美家园
在展览开幕式上,策展人吴杨波详细介绍了展览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艺术家代表王和平、陈建涛、申敏新、黄业达、袁泽强分享了采风创作中的感人故事,并发起保护古树名木的联合倡议,现场反响热烈。
《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每一株古树,都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风雨沧桑,映照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每一株古树,都是岭南儿女的“桑梓”,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畏与守护的绿色根脉。

为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生态保护格局,2024年5月10日,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在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项目创新性地将全省8万多棵古树纳入认捐范围,认捐有效期三年,期满后可续捐。省内各机关事业单位、中央驻粤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均可通过平台便捷参与。
目前,“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正在火热进行中。登录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认捐认养一棵古树,共同成为古树守护人,已成为越来越多广东民众践行生态保护的新时尚。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县镇村绿化提升和古树精细化养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展览同期发布了《翰墨千春·绿美岭南——绿美广东岭南古树书画作品集》。这份精美的艺术档案,既是对采风创作成果的永久记录,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见证。在剪彩仪式中,主办方、学术机构代表与艺术家代表共同为书画展揭幕,宣告这场生态与艺术交融的文化盛宴正式开启。
这场别开生面的书画展,不仅展现了岭南古树的独特魅力,更搭建起艺术与生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平台。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每一棵树都有故事,每一笔彩墨都饱含深情。在这个金秋十月,不妨走进溯·榭映美术馆,在笔墨丹青间,感受古树的生命律动,见证绿美广东的生动实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