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地上,绿色国宝的长青密码

  春天,踏青好时节。杭州云栖竹径的120余株古树成了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古树名木被称为“绿色国宝”“有生命的文物”。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浙江现存古树名木27.5万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浙江出台《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浙江省古树名木认定办法》等规章制度,各地推出“一树一策”、开发智慧园林平台等创新举措,令古树长青。

  万物萌发之际,这些默默陪伴我们的古树名木生长得如何?春天里,我们走近扎根在浙江大地的古树名木。

  管养结合,为每株古树建档定策

  距绍兴市区约40分钟车程,来到大香林风景区。春风吹拂,气温回暖,正是桂花树抽芽的时节。

  “你看,相比旁边的树,这棵‘桂花王’的树冠还不够茂盛。”负责风景区古树保护工作的葛华良分析,是水泥铺设的环形步道限制了根系的呼吸,肥料无法渗透。

  从业20多年,葛华良参与过上百棵古树的保护,往往抢救一株要花上3年至5年时间。

  每次站在树下,葛华良都忍不住驻足观察,猜想这些树经历了什么。这次,他与专家经过多轮讨论,为这棵古桂花树开出“处方”:拆除栈道、开沟施肥,让树根能够“自由呼吸”。

  有了人类的帮助,古树们或许可以长得更舒心些。在大香林,去年增修了排水沟,避免雨天树根积水影响生长;近几年,绍兴市柯桥区还对“香榧王”展开修复性保护,采用钢槽固枝、清腐去枯、根施功能性棒肥等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保护古树,就像照顾老人一样,需要长期监管、细致养护。”柯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资源保护管理科科长范云军说,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试点,柯桥坚持“一树一策”,定期开展古树的健康体检,全区现有百年以上古树2.2万株。

  日前,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答记者问时也提到,针对不同树龄的古树名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规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注重管养结合。

  “科学保护很关键。人们对古树有朴素的情感,但有时候方法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友吾说,早年,他见过不少痛心的案例:有些村民在树下祈福,结果香烛引燃了树洞;还有些地方看到古树根系裸露,盲目覆土,给树根带来过大压力。

  对于这些“有生命的文物”,更科学的监管、更细致的养护,才能让它们稳稳扎根,在岁月中繁茂生长。

  和谐共处,在城市亦能自在呼吸

  古树名木保护并非新鲜事。早在2014年,浙江就开始了古树名木立法工作,2017年颁布的《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是全省第一部专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政府法规。

  相较于古树群,城市里的古树保护问题更为复杂。

  “过去,一些城市工程项目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量,未对古树进行避让保护措施,导致古树树枝被损害的情况发生。”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副站长姚科伟说,即便有些树被迁移,成活率仍需科学评估。

  眼下,各地在不断探索保护城市古树的方法。对于“为建设让路”还是“为古树让路”,这个选择对大多数地方来说已不是一道难题。记者在杭州市园林绿色发展中心的“杭州城市古树名木驾驶舱”大屏上,能清晰看到1242株古树的分布,通过这个“驾驶舱”还能动态了解其生长情况和保护状况。杭州每年还会对城市古树名木的立地条件、树体外部形态、健康程度等进行“体检”,定制“一树一档”;象山、安吉、东阳等地则创新“林长+树长”管护机制,确保“树树有人管、人人护古树”。

  业内人士表示,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系统性、过程性的工程。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施行,古树保护工作也应当站在新的起点,不断补齐短板。

  一个被广泛提及的难题,是人才。“当前,古树名木保护的专业队伍力量尚显薄弱。”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初平认为,古树名木保护的下一阶段,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树木修复技术等方面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方法。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编制完成《杭州市城市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技术导则(试行)》,细致到排水灌溉、雷电天气时如何应对,都有据可依。“我们还计划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立全省范围的‘古树医生’队伍,争取做到当地树由当地人保护。”姚科伟说。

  文明传承,关乎生态也关乎文化

  “老师,这两棵树好大呀!”

  “这是古广玉兰树,已经有120多岁啦!它们还有着金玉满堂的寓意……”

  正值春游季,在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景区,一群孩子正在听老师讲解沿途的古树名木。孩子们时而仰头观察树干的纹路,与古老的生命对望。

  这是杭州推出的10条城市古树名木Citywalk线路中的一条,名为“悠然见南山”。“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特色科普活动,让古树名木保护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活文物’。”杭州市园林绿色发展中心科技信息科科长范丽琨表示。

  在城市变迁中被守护的古树名木,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古树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吴初平说,他曾整理了全国198个地区62万多株古树,发现散生古树数量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银杏、榕树等往往被赋予象征意义和内涵,因而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显然,当前对于古树名木作为文化留存的价值挖掘还远远不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多时候,古树名木依然只被当作植物。

  “我们一方面鼓励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主题展览等活动,提高社会整体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考虑多部门协同,比如和文物保护单位合作,在文物保护中嵌入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展示。”姚科伟说,保护古树名木,归根结底,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古树名木的“文物身份”正在被更好地确认和挖掘。目前,浙江建起300多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将古树名木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也提到,可以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合理利用。

  从这个角度看,古树名木的保护,关乎生态,也关乎文明传承。毕竟,与人类相比,树木的历史要漫长得多。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