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万物葱茏,乌蒙山杜鹃花海绚烂如霞,层层叠叠的油菜花为梯田镶上金边,苗岭深处的竹林在细雨中舒展新叶,黔贵大地宛如一幅被春风精心点染的生态画卷。
从“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再到“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贵州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奋进,于攻坚克难中跨越险阻,以“试验”示范的勇气开拓创新,以“先行”引领的姿态推进改革实践,奋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前列、作示范。
看山,绿意盎然“家底”更厚
20世纪80年代,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是极度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典型。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王光德回忆:“那时的海雀,水源枯竭、山体光秃、石头遍地,土地广种薄收。”
村民传唱的山歌满是苦涩:“海雀土坪子,荞麦洋芋过日子,要吃苞谷饭,除非媳妇坐月子,要吃大米饭,除非下辈子!”
1987年,在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的带领下,村民们在荒坡上、石缝间开始植树造林。
荒山在锄头的开垦下逐渐变绿,曾经的乱石岗变成万亩林海,松涛阵阵取代了风沙呼啸。如今,77.21%的森林覆盖率不仅让海雀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称号,还催生出林下天麻、乡村旅游等产业。
贵州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人民群众不断收获生态红利。2024年,全省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8%,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654亿元,绿色家底愈发厚实。
看水,水清岸绿景色更秀
在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乌江水域,我国大陆岩溶发育地区修建的第一座高坝水电站——乌江渡发电厂横跨江面。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乌江渡发电厂党委书记刘欣,这位“老水电”,20多年来工作足迹遍布乌江上中下游各水电站,亲眼见证了乌江从“牛奶河”逐步蜕变为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模样。
乌江,作为贵州的母亲河,滋养着黔贵大地。然而,因污染严重,曾一度沦为“污江”。
沿岸化工企业关停、改造、搬迁、转型;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速补齐……经过多年铁腕治污,乌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现在乌江的水清澈见底,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大坝上常常能看到河中的鱼群游来游去。”刘欣欣慰地说。
看人,“两山”转化干劲更足
“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客房天天满订。”近日,铜仁市梵净山脚下寨沙侗寨“过云山居”民宿老板邱兆影正忙着筹备“五一”长假的游客接待工作。
“梵净山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名气越来越大,我们山下的老百姓也跟着受益!”邱兆影感慨,事实证明,把山保护好,“靠山吃山”才能“靠得住”。
贵州因山得名、因水而美,“九山半水半分田”,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的山地旅游资源吸引着四方游客。同时,良好的生态孕育出无限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黔贵山珍”。
赤水市18万竹农依靠茫茫竹海这一“绿色银行”,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湄潭县凭借6.94万吨茶叶年产量,创造69.13亿元产值,综合收入突破166亿元;荔波小七孔景区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捧起“生态饭碗”……如今的贵州大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与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那山、那水、那人,构成一幅幅生态图景,绿色成为贵州大地的主色调,绿水青山孕育出无数创新成果。
贵州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完成首批省级林业碳票签约交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从深耕“试验”到勇毅“先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秉持破冰的勇气,一系列政策精准有力,一项项措施扎实深入,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制度成果逐步形成,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贵州智慧与力量。
当下,贵州正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目标,持续向“新”突破,向“质”攀登。从“试验区”到“先行区”,这片曾“地无三里平”的土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正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