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之基石:生态林业

  编者按:今年初,省林业局新一届党组提出,要坚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这是我省林业发展理念上的一次新突破、新飞跃,是广东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为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局新一届党组的新思路、新举措,网站从今天开始将对“五个林业”进行解读和评述。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和湿地作为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中枢和杠杆作用。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可见,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赋予林业部门的光荣使命。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省经济社会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的瓶颈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问题。实践证明,林业的发展,对于提高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科学建设生态林业符合广东省情、林情,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是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
  发展生态林业就是要以现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护生态健康安全,构建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建设,培育森林资源,建立起覆盖南粤大地、系统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构建生态屏障。通过立法,将生态公益林作为城乡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加以保护和管理;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和管护队伍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生态公益林功能区划,明确经营主体,实施分区经营策略,全面提高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建设南粤秀美山川。
  2.实施青山绿水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保障生态安全。通过实施林分改造、东江水源涵养林、红树林及沿海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水土流失生物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粤北山区森林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和湿地保护,构筑起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良性森林生态系统,优化和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状况。
  3、实施人居森林建设工程,建设美好家园。通过开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将森林引入城市,发展城市林业、社区林业,乡村林业,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区、近郊、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森林)生态圈,建成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的宜居城市、城镇和村庄。
  当前,我省生态林业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在已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先行省的做法,研究出台《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条例》。健全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并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完善县—镇—村三级管护队伍建设,实现县级管护大队专职化,镇级管护中队专业化,村级管护工作日常化。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完善生态公益林功能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经营策略,明确经营主体,实行多种模式经营。
  二是建立和完善流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公益林的投入,建立效益补偿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拓宽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公益林。规范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使用范围和程序,适当调整资金分配比例,确保这项林业惠农政策得以落实。
  三是加快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重点抓好大江大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水土流失生物治理和荒漠化治理、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雨雪冰冻灾害森林生态恢复重建、城市和乡村林业发展等特定生态区位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工作,以及全省林分改造、林业防灾减灾等面上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重建工作。在工程建设中,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并按科学、合理、高效、适生的原则,大力发展乡土阔叶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
  四是加强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通过实施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重点的国家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建设,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实施华南虎、鳄蜥、苏铁、兰花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程,认真完成省人大自然保护区议案所确定的各项工作,启动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规划,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
  五是强化林业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理。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建立和完善森林火险、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御体系,提高科学预警的能力。建设现代化森林防火指挥体系,推进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抓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结合林分改造工程,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综合治理,重点抓好重大病虫害的治理工程,加强重点有害生物疫情的调查、监测,推进检疫工作规范化。
  六是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把林业生态县建设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开展林业生态县创建工作。
  七是积极拓展林业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以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龙头,省、市、县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全面发展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建成一批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文化传播基地,建设专群结合的森林生态文化创作、传播队伍,加强宣传和教育,推动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工厂、进社区、进乡村,不断完善和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时尚追求。
  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生态文明重大决策的出台,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更强的挑战。生态离不开绿色,绿色离不开林业。生态林业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是打造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我省林业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重要举措。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