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长期以来,一些地区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度开发,带来森林破坏、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河流和大气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省科学发展的瓶颈。建设生态屏障,就是基于日益彰显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屏障建设。2002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中提出要加强山区生态屏障建设,第一次明确将生态屏障建设与经济发展统筹起来,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初步提出了生态屏障建设中的目标与任务。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中提出了分类指导,统筹促进区域互动发展的战略构想,将建设南粤绿色生态屏障上升为推动我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提出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粤北地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第一次正式把生态屏障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放在全省宏观发展战略格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
对于我省而言,生态屏障主要由粤北山区为主的连绵山体、沿海绿色生态廊道以及珠三角环形生态区构成。其中,粤北山区作为我省的生态发展区,不仅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地,物种基因的宝库,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而且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我省主要生态屏障、重要后备资源和发展后劲之所在,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快粤北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对改善我省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生态状况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初步构建起我省生态屏障的基本架构。
——科学规划,基本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1999年来,我省依据生态区位重要性和脆弱性,制定了省级生态公益林区划标准,区划界定了省级生态公益林5189万亩。2004年,我省完成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经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批准认定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221万亩。我省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共计5322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与省级生态公益林有1088万亩重叠),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9.68%,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2.17%。同时,广州、河源、惠州等市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区划了市级生态公益林。目前我省基本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公益林体系,为我省生态屏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点带面,初步建成自然保护区网络。2000年以来,通过实施省人大议案,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省已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65个,总面积114.34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6%,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通道的保护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管理较科学、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著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据统计,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为84.1%,比全省森林覆盖率高出27.4个百分点;全省自然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03种、野生维管束植物5668种,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0.8%和92.4%。经测算,全省自然保护区每年涵养水源835636万吨,保持水土3381万吨,固定二氧化碳299.6万吨,释放氧气802.2万吨,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每年产生的价值约为905.2亿元。
——突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加快推进生态屏障建设步伐,1999年以来,我省突出建设重点,先后启动实施了“四江”(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沿海防护林和林分改造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据统计,目前“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林分改造和珠江防护林工程完成林分改造任务128.5万亩,封山育林27.9万亩,抚育72.4万亩;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工程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97.7万亩,红树林造林7.6万亩;平原绿化工程完成农田林网造林234.3万株,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87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完成高速公路两旁山地造林12.9万亩。此外,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市大力开展城市林业建设,营造城市森林,加强了城市周边山地、进出路口、主干道路绿化和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珠三角城市群森林质量和绿化水平。这种以专项工程带动的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省生态屏障的全面建设,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日益增强。
——坚持依法治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地方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森林防火机制,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近8万公里,面积近150万亩,森林火灾预防、预测和指挥扑救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有效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积极防治薇甘菊,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2000年以来,用生物和仿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面积一直占到防治面积的90%以上,不仅有效减轻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促进了森林健康,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认真组织开展全省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强化林木采伐和林地管理,合理控制林木采伐和征占用林地。每年派出检查组对各市县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林木采伐管理、伐区源头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巩固我省造林绿化成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到2009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1.41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7%,林木蓄积量达到4.18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8000亿元。
——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生态屏障建设道路。近年来,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探索生态发展道路,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如韶关市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广东生态发展主力军、全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先行区、山区宜居城乡优选地”,认为我省生态屏障建设应该走“政府主导,区域实施,社会共建,全民共享”的发展道路;河源市积极探索生态发展道路,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努力建设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梅州则提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平安梅州、绿色梅州,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云浮市提出了“以现代农业为先导、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保障”,建设“富庶文明的大西关”的理念;清远市提出了“绿色经济强市”的科学发展新模式,加快路边、山边、水边等“三边”绿化整治工程;广州市开展“青山绿地”行动工程,并在上海世博园内正式展出,为全世界提供了“森林进城”的典范。东莞市大力建设“森林公园”体系,中山市开展“一区三边”绿化工程,深圳积极营造城市“景观林”等,努力推进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行先试,大胆尝试建立生态保护基金。为解决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韶关市的曲江、乳源、始兴等多个县区从1999年起都先后尝试通过政府拨款、行业收费、社会和个人捐资等途径建立生态保护基金,其中,行业收费主要从供水、水电、煤矿、林地征用和木材经营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业收取。基金主要用于县级生态公益林、防火林带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屏障的建设和管理,这种尝试为我省今后建立生态保护基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