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刊登文章
“经济大鳄”加速布局岭南绿色版图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火车头的广东,一直在规划布局绿色版图,酝酿从“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林业大省跻身林业强省。
  1985年,广东省启动实施“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造林绿化运动,5800万亩荒山从此披绿。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广东“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
  1993年,广东提前两年实现全省绿化达标。
  2003年,广东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并于2005年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8年,广东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等“五个林业”的新思路,统筹推进林业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保住青山绿水、守住碧水蓝天是我们广东不可逾越的一条底线。”
  今年3月,国家林业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建设广东现代林业强省框架协议,争取到2015年,广东省森林面积增加900万亩达到1.57亿亩,林木蓄积量增加1.3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8%,提前五年基本建成林业生态省,打造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示范省,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先行示范区。
  信念、思路、体制、市场、产业……曾以超前眼光建设经济强省的广东,又开始在新一轮的现代林业建设中谋篇布局了。

  筑南粤生态屏障全方位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曾评价:“广东林业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公益林管理、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探索出了一条沿海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成功之路,为全国科学发展现代林业树立了榜样。”
  近年来,广东力推南粤生态屏障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了林分改造、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绿色通道及城市林业和粤北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基本建成生态安全屏障框架。这期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333万亩,基本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公益林体系,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达到5815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7%;补偿标准由初期的每亩2.5元增加到2011年每亩16元,单是2011年补偿资金总量就将达9.43亿元;已建成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65个,总面积1715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初步构筑起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广东省林业局局长张育文介绍,“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将在以进一步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为核心,开展建设以330万亩沿海防护林、750万亩省内主要江河流域和大中型水库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代表的沿海防护林、珠江流域、中小河流及库区、平原农区、城市森林等五大生态屏障,建立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监管体系,修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雨雪冰冻灾害地区1192万亩森林等省内十大生态工程。同时,把生态公益林建设放在首位继续抓好,逐步使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达到7000万亩以上。
  而就在今年5月,为抢抓雨季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广东全省林业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冒雨组织工程施工单位上山头地块开展植树造林,短短1个月累计完成200万亩、7成任务量的造林任务,及时补上了之前因3-4月春旱而无法正常进行的造。这也许就是广东人务实、敢拼的另一个注脚。

  建全国最好林相 修补先天“短板”

  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梅河高速五华段,公路两侧层次丰富、绿波荡漾的森林生态景观林带相当养眼,犹如一条绵延起伏、韵律优美的绿色长城。同行的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广东今年启动的创建全国最好林相项目实施区。
  诚然,若与东北部的天然林相比,广东的森林状况论林分结构、论景观格局,都不具备优势,但广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这是一种昂奋的精神状态,是信心、意志、力量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出类拔萃,勇冠群雄。
  “景观美、结构优、功能强、效益高,是我们构建最好林相的目标,最好林相不是指一个个体,而是一个集群,不同林种的森林有不同的最好林相,不同类型的森林也有各自最好的林相。”

  张育文说,该项目将在全省布局,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及乡村的森林景观为点,以沿海、沿江及主干道绿化为线,以构建生态屏障的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基地为面,基于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进行点、线、面的结合,实现“山水田林路城乡”的统筹,全面整合山地森林、平原与水系防护林、城市森林、城镇村庄绿化等多种模式,实现森林资源景观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形成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林相。
  “我们把建设森林生态景观带作为建设全国最好林相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用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南粤大地率先构建全国最好林相的大森林,这种统筹造林、优化造林的方式,将增加混交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比重,使得林木生态主体更加均衡丰富,其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也会进一步提升。”过去丰厚坚实的林业积淀和现在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使张育文对广东林业未来充满信心。

  应对气候变化 抢滩碳汇造林市场

  优质工程,是助推林业发展的加速器。

  2010年,广东省林业局编制的《广东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方案》以及《广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催生出了广东碳汇示范林工程:自2011年开始,优先考虑在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高标准、高质量营造碳汇林300万亩,分三年完成,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推进广东低碳示范省建设。 另外,今年3月,由广州长隆集团捐资1000万元成立的广东首个碳汇基金专项在广州启动。这是目前为止,向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资最多的私营企业。
  “作为一个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能源消耗大省,不仅要靠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工业直接减排,而且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碳汇林业,促进森林间接减排。企业通过捐资、造林增加碳汇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很好的方式,也是推动‘全社会办林业’的具体实践。”张育文在项目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根据国家林业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合作建设广东现代林业强省框架协议,广东将以“突出抓好碳汇林工程项目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通过“积极研究探讨碳汇交易的形式,推动广东在碳汇交易上有所创新;宣传发动有实力的企业单位投资建设广东碳汇林项目,共建共享绿色低碳成果”等方式,推动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尝试。

  建设幸福广东 绿色生态打头阵

  “共建绿色家园、共享幸福广东”,这是广东林业人内心朴素而真实的愿望。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在建设幸福广东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广东林业人正是以行动来实践着这种责任。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全省大力构建森林公园体系,为老百姓提供一个集游憩、休闲、放松于一体的健身场所,直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如今,全省已建成森林公园422个,总面积147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而在“十二五”中规划的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将新建14处国家级、27处省级、37处市(县)级森林公园,使全省森林公园达到500处。

  任职广东省委书记之初,汪洋就明确提出,要率先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宜居城乡,做到“市市都有天堂,乡乡都有新村”,营造“绿化、美化、生态化”的广东。

  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广东在推进碳汇林建设、湿地恢复、森林公园建设等工程的同时,开展“万村绿大行动”,目前已建成4297个林业生态文明村,并还将于“十二五”期间每年再建成1500~2000个林业生态文明村,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00个以上林业生态文明村,打造可居、逸居、康居、安居并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环境。

   在这场以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主体来撬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博弈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人再一次用勇气和魄力开启了绿色惠民、幸福林业新篇章。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温雅莉 陈尖 黎明)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