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的二月,漫山遍野的粉红,桃花朵朵,美丽而又浪漫,引来万千游客驻足观赏;此处的七月,蜜桃又大又甜,大如苹果,“甜过蜜糖”,招来众多商家顾客争相购买,一抢而空。二月赏花,七月品桃,这里便是新生“鹰嘴蜜桃之乡”——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东阳村。
东阳地处粤赣交界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3409个贫困村之一。全村耕地911亩,山林3.1万亩,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客观条件长期制约着该村经济社会发展。村里有9个经济合作社,分356户、1727人,其中贫困户88户、459人。几年前,这里集体经济薄弱、居住条件恶劣、村容村貌极差、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幸福指数低。如今,这里规划有序,村容整洁,环境优美,90%以上农户都住上了两层半的新楼房,安全饮用自来水到户,电视机、电冰箱、热水器等家电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方便又有质量。东阳再不是昔日的东阳,而是一个焕然一新、充满笑容的东阳。她既古老又崭新,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乘着历史的春风,演唱着美好的故事。
可是,也许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个故事为什么如此美好?那是因为大爱无边。也许你会发自内心地问,什么力量使这里在短短两三年间就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那是党的爱民富民好政策,那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大扶贫、大智慧、靶向疗法、一步到位的新格局,那是省林业厅坚强有力的真帮扶。有那样的好政策、新格局、真帮扶,贫困户岂能不脱贫,东阳又岂能不变。
2009年7月6日,东阳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这天,省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张育文率队来到村里部署“双到”工作,翻开了东阳脱贫致富的新页。从这天起,驻村工作组住进了村里,成了“村里人”、“自己人”、“大恩人”。“生态扶贫”、“科学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真心扶贫”等一大批新名词在东阳传播开来,“双到”工作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帮扶与党建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得如火如荼。截止2012年1月,省林业厅通过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鹰嘴蜜桃产业为特色”的帮扶路子,共筹措帮扶资金508.1万元,实施了培育发展鹰嘴蜜桃主导产业、兴建鹰嘴蜜桃交易市场、改善村委会办公场所、入股河源高新区、赠送优质猪苗、安装安全饮用水、修筑硬底化道路、解决农田桃园灌溉、开展科学种养培训、发放上大学助学金、万村绿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百万安居工程等十几项帮扶措施,逐步建立起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定收入的渠道,村集体从原来的零收入稳定在每年6万元以上,贫困户全部实现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上,有的高达两三万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民风日趋文明和谐,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民无不称颂“共产党好”。
规划到户绘蓝图 责任到人促发展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省林业厅积极响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确探位,摸清家底,建档立卡,录入电脑,首先解决“怎样扶”的问题。经过厅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决定成立“双到”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林业工作实际和以往扶贫经验,从“山”字入手,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鹰嘴蜜桃产业为特色”的帮扶路子,完善帮扶机制,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具体方案,出台《对口帮扶东阳发展规划》,采取定人、定点、定责包干帮扶的形式,将123名干部一对一分组、结对帮扶88户贫困户,要求每位帮扶责任人都必须为帮扶户制定具体帮扶措施,报领导小组审核批复后帮助实施,将帮扶效果纳入干部年度考核范围。组织、制度、投入,三层保障,立体推进;摸底、问责、考核,三个环节,标本兼治。
东阳素有种桃的传统。此处的蜜桃20世纪90年代从翁源县传入。说来也怪,在翁源和附近各镇难以扎根的桃苗,到得这里便遍地开花结果。因桃果带有鹰嘴钩状且肉厚汁多、清甜爽口而名曰鹰嘴蜜桃,堪称桃中上品。当地人说:“广东桃数连平桃最好,连平桃数东阳鹰嘴蜜桃最好。”这是有科学根据的,鹰嘴蜜桃对生长的土壤、气候都有很高要求,经调查发现,东阳山岭的土壤所含各种元素的比例协调,氮磷钾适中,气候宜人,加上村民“识桃爱桃护桃懂桃性”,按时除草施肥,难怪这里的鹰嘴蜜桃比其他地方的都大都甜。省林业厅正是看中了这些,遂决定发挥优势,做大做强鹰嘴蜜桃产业,扩大种植面积,鼓励贫困户在养护好已种桃树的同时垦荒种桃,把鹰嘴蜜桃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帮扶,指导村民成立“东阳村鹰嘴蜜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家家户户连接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统一管理,统一等级,统一包装。这样,能较快形成整体市场和规模化经营模式,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思路确定之后,关键是落实种、管、护资金。省林业厅倡议帮扶责任人慷慨解囊,每位帮扶责任人拿出4000—9000元不等的现金捐给贫困户,用于购买种苗、肥料、雇请民工等。据不完全统计,仅种植鹰嘴蜜桃一项,各帮扶责任人的捐款就达40多万元,为鹰嘴蜜桃的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一年之间, 贫困户鹰嘴蜜桃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50亩发展到435亩,是帮扶前的2.9倍;全村鹰嘴蜜桃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从原来的500亩发展到1450亩。2010和2011年,东阳鹰嘴蜜桃获得全面丰收。拿2011年来说,全村产量突破40万斤,其中贫困户的产量接近18万斤,贫困户种桃收入63.22万元,户均增收7184元,比2010翻了一番。“要致富,种桃树”成了如今东阳百姓常挂嘴边的话题,鹰嘴蜜桃产业已成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有了好的产品得有好的销售平台来解决“卖桃难”的问题。省林业厅一方面在广东林业网站专门开辟“我为贫困献爱心”平台,及时将相关东阳的信息挂网,使鹰嘴蜜桃交易变得方便快捷。另一方面,拿出70多万元兴建东阳村鹰嘴蜜桃交易市场。村里原本没有市场,为方便农户卖桃、顾客买桃,将交易市场建在105国道旁边,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市场建成后,不仅满足了本村需要,而且带动了周边东南、新镇等11个村种桃业的发展。同时,驻村工作组积极联系珠三角地区的水果商前往订桃购桃。2011年,东阳鹰嘴蜜桃收入超过150万元,发展形势喜人。
此外,悉心帮助东阳发展特色种养业,全面促进村民大幅增收。投入30万元启动13项种养项目,包括种植高山油茶、辣椒、粟米,养殖蓝田猪、长白猪、甲鱼等。2010-2011年,先后投入40万元,为88户贫困户免费分发456头蓝塘土猪、长白猪等优质猪苗。仅此一项,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达3500元以上,实现了“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发展”的目标。如今,通路、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再不是奢望,而是老百姓习于为常的事情。贫困户手机随身带,什么时候有了困难都可联系帮扶责任人给予帮助和指导。
谢组织谢匀果夫妇是省林业厅计划财务处副处长王汉忠、黄润照帮扶的贫困户,家里有82岁的老母亲和3个正在读书的小孩,夫妇俩劳动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陷入极度贫困之中,穷得连购买肥料的钱也没有,种出的桃子果小质差,只能挑到上坪镇农贸市场以每斤0.80元的低价销售。自从由王汉忠、黄润照结对帮扶后,夫妇俩每年获得三四千元帮扶资金,还两次免费领到4头优质猪苗,桃山有肥了,圈子里的肉猪长得又肥又壮,各种种养项目办得红红火火,生活得到快速改善。2011年盖起了三层小洋楼,家电设施一应俱全。2012年2月4日,当张育文率林业厅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领导冒着蒙松雨又来到东阳开展新年度“双到”工作时,远远望见谢组织夫妇正在桃山上修剪桃枝,一行人走上桃山。打过招呼,张育文问:“你去年的桃子长势怎样销售如何?”谢组织答:“桃子又大又甜,有了合作社和交易市场再不愁卖不出去了。”张育文又问:“这片桃山多少亩种有多少桃树?”谢组织答:“20亩400多棵桃树,其中去年结桃的130多棵,产量8000多斤收入超过4万元。自从有你们帮助,我对种桃越来越有信心,今年还要再扩种5亩。”张育文指着旁边一棵较大的桃树问:“这棵能产多少?”谢组织开心地说:“你们别小看这棵桃树哩,到夏天能挂果近200斤,接近一千块钱啊!”张育文听了开心:“你家除了种桃还有什么(种养)项目?”谢组织如数家珍:“在驻村工作组帮助下,养了两批共12头肉猪,收入超过2.5万元,还有打工收入1.2万元,水稻收入9000元,油茶收入6000元,辣椒收入2400元,粟米收入2500元……”“嚄,这样算来你家一年收入超过9万元哪!”张育文更开心了,“有没有建房子?”“那就是呀!”谢组织一脸憨笑地指一下山脚边那栋漂亮的三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如今房子建起来了,鹰嘴蜜桃种起来了,猪也养起来了,日子越过越好。我们由衷感谢党和政府的‘双到’政策,由衷感谢省林业厅!”“哎呀请你们喝茶!你们快来喝杯茶吧!”此时,谢匀果从桃山茅屋里端来一乇热气腾腾的茶水。那声音,那笑容,那动作,一见就知道她是个聪明贤惠、勤劳能干的客家女。
像谢组织夫妇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东阳随处可见,谢房富夫妇、谢敬忠夫妇、谢佩星夫妇、谢文见夫妇、谢石燕夫妇等等都是依靠省林业厅的帮扶脱贫致富的极好例子。其实,他们的额头并没有凿上“贫困户”三个字,只不过因种种原因暂时相对性贫困罢了。是啊,“再肥的草地有瘦牛,再瘦的草地有肥牛”,贫与富是一种动态社会现象,谁也不敢保证“世世代代富得流油”,谁也不愿意“祖宗三代穷得掉毛”。因此,“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才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省林业厅正是站在这些命题的顶端去责无旁贷地落实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扶贫开发“双到”目标任务。
“帮扶一户脱贫不算什么,帮扶整村致富才是好汉。”张育文的话令人思绪万千,“如果为了显耀‘双到’成绩,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见效迅速,成绩斐然。可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呢?恐怕又会返贫,又会‘一夜回到解放前’。没有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没有长久致富的意志、决心和措施,没有脱贫奔康的‘话事头’和‘领路人’,村民极易形成‘等、靠、要’思想和怨天尤人心态。这样的帮扶,不算真心帮扶,充其量只能算暂时施舍。”省林业厅出台的帮扶规划、投入的帮扶资金、派出的驻村干部、采取的帮扶措施,无一不是为了让东阳群众真正摆脱贫困、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真心诚意为村民打基础,办实事,谋发展。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鹰嘴蜜桃产业为特色”的帮扶路,把“要我富”变成“我要富”,不为政绩,不为荣耀,不为升官,正是期望贫困户从此不再贫困、成为“幸福广东”之下的“幸福东阳”的真正体现。
“教育帮扶重在提高村民素质,保证家庭持续发展。”分管省林业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副厅长陈亚广这样说,“假若每户农民都供出一个大学生,他们就是想贫困也难。”这是说到贫困农民心坎上的话——他们何尝不想供子女读书啊,只是承受不起上大学的高昂费用罢了!为此,省林业厅专门设立奖学金,每年举办一次仪式,奖励每位考上大学的东阳学生5000元。2010-2011年,共拿出7万元奖励14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极大地促进了读书风气的好转。同时,驻村工作组还四处为东阳小学联系捐学单位,常常以上大课的形式激励山村孩子读好书、做好人、有出息。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技能”、“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这是省林立厅《对口帮扶东阳发展规划》中的字眼。“双到”期间,他们先后免费举办了劳动力转移就业、贫困子女入读技(职)校、果树栽培技术、特色养猪技术等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为村民讲课达1200人次。特别是2011年,根据鹰嘴蜜桃的不同生长期,分阶段对村民进行除草、修枝、施肥、挂果、摘除、轮替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使村民的种桃技能更加全面,解决了长久以来难以解决的某些技术难题。比如挂果期,桃树往往结出过多桃子,舍不得选择性摘除会因营养不良而出现落叶、掉果、全树桃子长不大甚至桃树枯死等症状;又比如到了轮替期,必须选择另处种植桃树,否则,会出现桃树难生长、不挂果、自然枯死等情况。在专家教授和驻村工作组的悉心指导下,如今的东阳,户户遵循科学规律,个个成了种桃能手,鹰嘴蜜桃的产量和质量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修农田水利”、“保护珍贵水源”、“水源涵养林”、“喝上安全饮用自来水”、“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安居工程”、“固本强基”、“村民自治”……一系列字眼,个个关系着东阳的民生和持续发展。《省林业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帮扶项目落实情况表》反映的已投入资金一目了然:鹰嘴蜜桃基地建设110万元;水源涵养林工程70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万元;教育培训23.5万元;特色养殖30万元;安居工程180万元;硬底化村道23万元;安全饮用自来水23万元;入股河源市高新区10万元;农田水利工程12.6万元;鹰嘴蜜桃书屋6万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8万元……俗话说,“外行凑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数字,且不论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多大,仅其对壮大东阳集体经济所发挥的作用就可想而知:入股河源市高新区可带来每年3万元红利;鹰嘴蜜桃交易市场档铺租金每年可收1.5万元;通过安全饮用自来水经营权招投标,每年可得1.6万元承包款……这些收入加上财政补贴,“固本强基”再不是“空洞文章”,而是有了集体收入作后盾的“实在文章”。省林业厅总是力求在近似白纸的土地上描绘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好男儿精忠报国 为百姓赴汤蹈火
台上歌声嘹亮,台下掌声如雷。省林业厅2012年新春团拜会的唯一表演节目是由曾经参加扶贫开发的历年驻村干部合唱《精忠报国》。在举国欢庆的时候,由驻村干部唱响这首歌再合适不过了——他们不管在舞台上还是在工作中都将“精忠报国”演得很好。和平年代,人们无法像岳飞那样驰骋沙场、英勇杀敌,可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也是精忠报国的最好体现。
曾国技,广东连平人,2008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法学院,8月参加工作。2009年初选派到上坪镇惠西村参加全省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担任上坪镇团委副书记、惠西村党支部副书记。2009年6月,被委任为省林业厅驻东阳村工作组组长,兼任该村支部副书记。作为一名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他倍加珍惜基层锻炼的机会,坚持长住村里,与群众打成一片,共同生活,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厅领导当好“双到”工作的参谋和助手,使东阳提前两年达到省委省政府关于“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的目标,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驻村干部。2010年10月,在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驻村干部座谈会上,被选为省直单位唯一代表第一个汇报工作,受到汪洋书记的表扬和肯定。2010年12月,在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评中,东阳取得了99.80分的成绩。2011年3月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先进个人。
龙永彬,现任驻东阳村工作组组长,生于广东英德,2001年7月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林业厅工作, 2011年3月主动请缨驻村。来到东阳,又回到农村,彻底把自己变成东阳人,操一口流利东阳话,穿着朴素,与村民称兄道弟,谁也无法将他与村民区分开来,都戏称他三读“农大”:一读英农(英德农家),二读华农(华南农大),三读东农(东阳农村)。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头地边、山间户里,帮村民割水稻,种桃树,垒新房,“连村里的狗都认识他”。在东阳,“有事找龙哥,没事也找龙哥”。他感慨地说:“英德是故乡,这里是我家。在这里挥洒热血,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看到你们好我就好,看到贫困户盖新房就好像我家盖新房,大家都富裕我才开心哪!”难怪东阳人都称他“龙哥”了!
还有黎明、李溯、李彪……他们都是在城里长大,大学毕业不久就被派到基层驻村锻炼的“三门”干部。“刚到东阳,难免不习惯,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工作不扎实。住上一段时间,通过走村串户、与老乡共同生活,亲眼目睹了这里的贫穷,切身感受了老乡的困苦,深刻了解了贫困农民改善生活、急需帮助的迫切愿望,才慢慢静下心来,主动去适应这里的一切。”采访时李彪如是说。他话音刚落,李溯跟着就说:“上趟厕所被蚊子叮起满屁股疙瘩,生怕患上疟疾,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此,我们买来蚊香,24小时驱蚊。到了夏夜,屋里闷热,没有空调,就挪到走廊打地铺。冬天再寒冷,我们也要爬上桃山察看桃树生长情况。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最大努力把‘双到’工作做得最好,使贫困户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但是,扶贫工作并不好做,一块钱分发不公,他们就会找上门来,跟你斤斤计较,甚至骂人打人。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耐心做工作,总算坚持了下来。”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双到”之前,3万多亩山林存在各种纠纷,严重制约鹰嘴蜜桃扩大种植。为此,他们积极推动村两委抓紧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然而,勘界划分涉及到村民与村民、本村与邻村、本镇与邻镇之间的山林利益,要做到“准确无误、不留纷争”谈何容易?“早七点进山,晚七点下山,九点七回房间,一周七天全用上,一干就是两个七七相加等于九十八天时间。”龙永彬的话既生动又形象。工作难做,难不了爱民心;纠纷难解,难不过政策嘴;山路难走,难不倒英雄汉。累了,席地而坐;喝了,喝点涧水;饿了,啃点干粮。精准勘界,奠定基础;走村串户,化解纠纷;耐心工作,确保满意。经过三个多月努力,终于完成林改任务,每户村民都领到了林权证。如今,东阳呈现出“农民得实惠、生态得改善”的喜人局面,“明晰产权、量化到人、家庭承包、联户合作、规模经营”的林改之路使村民尝到了甜头,极大调动了耕山致富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忘我工作得到的高效回报,使“三门”干部倍感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越走越宽。
2010年5月6日,天空突降倾盆大雨。顷刻间,山洪暴发,泥石俱下,洪水茫茫。洪峰过处,山体滑坡,树倒房塌,庄稼被埋,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被毁,东阳遭遇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洪灾,9个经济合作社处在泽国之中,民房倒塌导致32户178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345万元。洪水一度淹没驻村干部居住的村委综合楼一层,他们忍受住各种不便,想方设法将灾情报告上级。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接到报告,张育文即时指示他们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迅速行动,通力合作,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全力以赴抗洪救灾和灾后复产。驻村干部在洪水稍退的第一时间赶赴各家各户,察看房屋、农田、猪舍,提出各项针对性措施,疏散地质灾害危险区村民,将全村70户400名受困群众转移到105国道边的各间旅店安置,组织水口、郎中两个灾情最重的经济社村民互帮互助,转移财产,着力自救,减少损失。8-9日,张育广亲自带队赶赴东阳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复产。12日,在张育文倡议下,省林业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职工为东阳洪灾募集善款29.1万元。东阳在300年一遇的洪灾中不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大灾之后发生了大变。
2011年开春以后,连平旱情蔓延,东阳更是遭遇60年一遇的罕见旱灾,500多亩耕地、2000多亩鹰嘴蜜桃不同程度受旱,400多亩良田面临丢荒,村民生产生活遭受严重影响。接到报告,陈亚广率队第一时间赶到东阳,亲自部署春耕抗旱工作,落实抗旱经费和设备,现场指导村民引水抗旱。驻村干部更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抓住一切时间购买或租借抽水设备,扛着抽水机出现在山里田间,主动调解村与村之间的水源之争,沟通县、镇两级水利部门一起修建农田灌溉水利设施,每条山旮旯都留下了他们抗旱的身影。经过一个月连续奋斗,取得了抗旱胜利,春耕覆盖面达100%,鹰嘴蜜桃在大旱之年仍获得大丰收。
别看只有3名驻村干部在前线奉献,身后却有三四千名务林人的强大支持。正因后盾坚强有力,他们才能以百分之两百的精力投入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据了解,从2010年起,每年6月30日,省林业厅均按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及中直驻粤林业单位积极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共募集善款161.7万元。这笔善款全部用于对口帮扶东阳百万安居工程,使“人人奉献爱心,共建幸福家园”落到了实处。两年多来,厅领导下村指导“双到”工作35人次,科处级干部进村入户619人次。
他们挥洒青春热血,他们在田间地头奋斗,他们默默无私奉献,想要的回报是什么?“只要贫困户说一句‘我很满意,感谢林业厅帮扶’,我就心满意足了。”龙永彬的话就是他们最盼望的回报。是啊,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以老百姓的认同为标准。有了这种思想境界,难怪他们会把《精忠报国》唱得如此振奋和嘹亮。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桃花开
两年前,谢敬忠一家五口窝在不足20平方米的家里徒叹日子清苦。2012年1月10日,当我们走进他家新房时,全家人显得热情开朗、幸福快乐。这栋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房耗资25万,虽然装修算不上豪华,但舒适宽敞,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各种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充满温馨。喝过茶聊过话,谢敬忠有意带我们参观他家祖屋,只见两间互不相连的祖传泥砖老房阴暗潮湿,发出阵阵霉膻气味。“建房之前,我家一直挤在这里,生活状况可想而知。”谢敬忠感慨,“短短两年,变化真大啊!林业厅、工作组是我家大恩人,我们世世代代不敢忘记。”强烈的对比,令我们思绪万千,感喟不已——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才能干出如此天翻地覆的事业,连谢敬忠本人也不敢相信,短短两年能将新房建成,那种感觉就好像生活在美梦中。
在东阳,像谢敬忠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绝大部分都是近两年建起了新楼房,过上了好日子,村民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笑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贫困户而言,能够建新房迁新居,除靠自身勤劳外,更离不开省林业厅真心帮扶。
谢佩星,张育文的结对帮扶户,2010年省林业厅授予的“奔康模范”,连续两年收入突破十万元大关的贫困户。“我家有今天,多谢张厅长,多谢林业厅,多谢共产党。”谢佩星无限感激,“我母亲长期卧病在床,3个孩子正读初二、初三和高一,虽很会读书,但家里穷啊!张厅长每次来又给钱又出主意,资金上的帮助别说,仅从精神上就使我两公婆度过了难关。现在,我家种了300多棵桃树,产果的已有200多棵,去年种挑收入8万多元。以前没钱不敢建房,现在有钱了建起首层后却找不到人工。大家都在盖房子,人工很紧呀!”谢佩星说着变成很是得意,“你们看,我家新居首层已经装修好,春节前拣日入住。二三层等过完年再建,然后认真装修。那样人工就没那么紧了。”“他家桃子品质上佳,又大又脆又甜,去年产出7000多斤,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卖了好价钱。”村主任谢启高介绍,“除了种桃,他还养了32头猪,宰去后还有26头,这是一大笔可观收入。5.6水灾时,他家猪舍被冲毁,张厅帮他迅速重建,扩大了养猪场面积。在水灾中,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损失,惟独他家恢复最快。”听罢谢启高介绍,我们跨进谢佩星家老房子,只见两面墙壁贴满了奖状,一数竟有55面之多。谢佩星又得意起来:“大家都说我是致富能手,我小孩是读书能手,但离开了林业厅,我再有能耐也是个穷鬼。”这些发自贫困户心底的话,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谢文见,陈俊光副厅长的结对帮扶户,2010年省林业厅授予的 “优秀农户”。2011年12月30日,他家乔迁之时买了一圈全村最大的炮仗从新居二楼缠垂下来隆隆放响。“寓意红红火火,大家说我是‘东阳第一炮’。”采访时,谢文见仍然充满欢欣之情,“做梦也没想到能领2万元建房补助。你们看,我家楼房宽敞明亮,有130多平方米,电视机、电冰箱、热水器买全了。做房、装修加电器、家具,一共花费十五六万元。你们不知道,一年前,我两公婆加上老母亲和两个孩子还蜗在22平方米的土屋里,又脏又臭,连转身都很困难。现在生活变了样,哪能不高兴?哪能不欢喜?”多么朴实生动的语言啊!在谈到未来打算时,谢文见说:“有林业厅帮扶,仅种桃养猪就能再加盖一层。脱离了贫困,日子越过越好,我充满信心……”
2012年2月4日下午,东阳村委人声鼎沸,喜气洋洋,“省林业厅帮扶东阳村百万安居工程第四批资金发放仪式”正在进行,张育文亲率林业厅党组成员为40户贫困户发放建房补助款。“双到”以来,省林业厅强力实施农房改造“百万安居工程”,筹措18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危旧房改造。88户贫困户按危旧房改建、安居加建、安居装修三种类型分类实施,依贫困程度分别给予0.5万元、1万元、2万元补助,逐步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目前,实施拆旧新建或异地新建的贫困户80户,其中57户已竣工,13户在建,另有8户实施安居装修。
与“百万安居工程”相配套的是硬底化村道、自来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搞好基础设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陈亚广说,“我们是实实在在的真帮扶。”
村道实现硬底化,自来水进入贫困家,灌溉水渠的清流汩汩注入农田,村民看病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容村貌整治带来了清新民风,河道清淤提高了防汛抗灾能力,风景林改造和水源林保护为蓄绿于山、藏富于民、留下青山绿水、造福子孙后代打下了坚实基础……走在东阳大地上,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再走进“鹰嘴蜜桃书屋”,一排排又高又大的书柜即时映入眼帘,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各类书籍,少说也有三四千册,涵盖了政策法规、农业生产、种养技术、职业技能、医学保健等多个方面。据说,书屋办成后,“村民利用农闲之时争相涌入翻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特别是中小学生,“更是把这里当作第二课堂,学习实用知识帮助父母脱贫致富”。驻村工作组还在书屋中辟出一角安装村村通无线广播文化设施,全村范围均能正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等节目及音乐歌曲,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村民不出家门也能知道村内外发生的大小事”。
乘风破浪,离不开领航人。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省林业厅又一战略性扶贫措施。“东阳原来人心涣散,历次村两委换届都弄得一团糟。我们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党建。抓班子,强队伍,促发展。”陈亚广说,“帮扶东阳以来,我们着力培养村两委干部,把不是党员的培养成党员,实现了村主任与村支书一肩挑,确保他们在驻村工作组撤离之后能继续带领村民航行在正确轨道上。”据了解,他们积极开展“五送”(送党课、送温暖、送技术、送项目、送文化)活动,建立“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法,切实保障村民“四权”(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促进村两委达到“四有”(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场所议事)、“五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目标,使全村形成合力为村民排忧解难。2011年村级换届选举,村两委干部均高票当选连任。村民坚信,“有了信得过的领航人,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东阳变了,她就是这样变的。接下来,省林业厅将在卫生、环境方面下大功夫,结合万村绿大行动实施“森林围村工程”,统筹规划,抓好田头地边、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绿化,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
春风吹过,万物复苏,所有生命争相成长。东阳犹如一棵成长中的桃树,努力将枝桠伸向浩瀚的天空。省林业厅的真心帮扶就好像魔力般的春风,一夜之间吹绿山岭田野,吹开千树万树桃花朵朵,吹暖贫困农民心窝儿。那景色美丽动人,那环境安常处顺,那笑脸充满幸福。风和日丽,江山如画,天人合一,一片太平,好一派人间愿景!(杜冬生 冯建华 冯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