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幅手绘植物科学画亮相“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展览 以鲜活生动气息吸引师生广泛关注

1

图为华南农业大学师生参观“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展览。

  “这画的是蒋英教授!跟学院里的蒋英雕像简直一模一样。”“这些先驱们采集植物标本保存得太好了,我们更加了解到当时的年代是如何做标本的。”“这个展览内容太丰富了,涉猎面非常广,让我受益匪浅。”展览现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师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3月29日下午,华农师生走进广州艺术博物院,参观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以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联合主办的“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展览。

  艺术与科学交织,以博物学视角讲述岭南绘画史

  该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2021—2022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力担任学术指导,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馆员翁泽文担任学术支持,广州艺术博物院陈玉莲担任策展人。

  该展览不仅是一次对晚清以来岭南绘画史的梳理,还是一次艺术与科学的跨界合作。这期间,是近现代科学成型发展的历程,也是科学革命和艺术革命的时代。而广州口岸不仅是贸易重地,也是西学东渐的前沿阵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场所。策展人首次尝试从博物学角度介入岭南绘画史,时间跨越几个世纪,既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也有艺术与科学的交织。

  循着这些线索,展览分为四个相互独立又各自呼应的单元。第一单元“图像采集:西方博物学家的行囊”展出外销博物画,讲述西方博物学外来中国的故事,西方通过图像认识中国,广州外销画家比较被动地接受了西方观察方法、绘画技法的影响,这些外销博物画具备西方视角和实用功能性。

2

  第二单元“相看东西:本土学者的博物绘画实验”,是从文人的身份视角切入,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之后,本土学者的文人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文人,而是对西方博物学知识有一定认识的新文人,因此在艺术上也相应地改变了对自然的观察和认知,虽然仍未超出文人画的范畴,但是中西技法的交融显而易见。

3

  第三单元“写生一脉:从十香园开始的传承与革新”注重梳理岭南画脉,“写生”是艺术创作方法,也是教学的核心,更是艺术革命的手段。

4

  第四单元“草木绘真:近百年华南植物科学画”将目光转向科学界,从“格物致知”到“求真实证”,博物画中的一部分演变成了植物科学画,艺术为科学添砖加瓦。

5

图为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采集或鉴定的标本。

  此次展览展品来源包括三家主办单位的收藏,展品类型丰富多样,既包括外销水彩画、通草纸画、油画,也包括黄士陵、蔡守、居巢、居廉、伍德彝、容祖椿等人的国画以及高剑父的写生稿,还涵盖了近百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历代画家的植物科学画,同时配合画作展出一批植物标本、昆虫标本、日本博物学古籍。这样将岭南绘画受西方博物学和日本博物学影响的两条线索呈现出来。展品中还有一级文物黄士陵《粤中花木册》,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采集或鉴定的一批老标本,省“三师”专业志愿者许瑞生创作的“植物学家与植物标本”系列画作。

  抽丝与剥茧,以倾注创作者研究旨趣的手绘“还原”被遗忘的角落

  展览通过发现蛛丝马迹、抽丝剥茧,发现岭南美术史被遮蔽的另一面,挖掘被遗忘的角落。在这个展览中,可以重新认识著名金石学家黄士陵和蔡守,了解黄士陵与吴大瀓等人交游的往事。展览还挖掘整理了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任职于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的专职画师张瑞麟的一批珍贵画作。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省“三师”专业志愿者许瑞生近年来潜心发掘、研究及还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后所手绘的部分画作。据了解,创作者许瑞生手绘画作近40幅,期间展出10幅。

  史语所于1928年10月22日在广州的成立,可以说是中国许多学科步入现代进程的里程碑,许多学科的“第一”肇始于此时期,如岭南大学第一个植物标本室;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则在学科史乃至世界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众多学术大师在此时期被淬炼出来。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许瑞生以弥散于语史所知识形态和中山大学标本室的遗存为对象,结合华南教育历史、史语所历史中与植物学的相关人物蒋英、陈少卿、梁宝汉、辛树帜、罗飞云、莫古礼、赵善欢等在瑶山、连县等地采集的植物标本,人物肖像,采集地点,代表性建筑与植物标本等相互结合于一体,这些画作仿佛是那个时代里作于现场的手迹。

6

7

图为许瑞生创作的系列画作。

8

图为系列画作吸引观众驻足合影留念。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冯原说:“站在今天的后期现代来反观和回顾早期现代,我们不仅不会回到那些学科先驱者面对的任务,我们更多是面对他们整理和记录的知识形态,这些知识以及呈现的形态本身就构成了考查的对象。”他认为,许瑞生近年来对语史所和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研究和发现是一个有意义的典型。他的成果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知识史上的再发现,而这种再发现又是以知识形态的考据形式而获得的;另一个成果是对于“绘画旅行体”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从观察、知识储存到传承,鲜活生动气息再度唤起人们对知识形态学的关注

  造型奇特的通草鱼、描绘细致的荷苞花、制作精良的沉香标本、充满鲜活生动气息的许瑞生系列画作……华农师生们兴致盎然。

  参观完整个展览后,华农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研究生郑同学说道:“今天参观的这些植物标本、昆虫标本虽然年份久远,但无论是色彩还是形态,都很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各种展品的绘画技法、科学元素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科学画的认知与了解。

  研究生邹同学也表示,这个展览的动植物科普方面做得比较好,其中部分关于昆虫的画作旁边还有实体昆虫标本相对应,此外,“参观时我发现有一幅画是将1942年蒋英、陈少卿与梁宝汉采集的植物标本给画了下来,非常有意思。”

  叶同学接受采访时说:“今天展览的植物科学画让我印象深刻,不仅美观,从专业角度来看,还很严谨,比如一些植物叶子的细节有些是有毛的,尤其是有光泽或者纸质质感,都表现得非常好,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此外,其中一些画作将我们非常熟悉的植物学家蒋英教授等与植物标本画在一起、或者将建筑与植物标本画在一起,让我们非常好奇先师们跟建筑与那些标本的故事,了解一番后恍然大悟,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华农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辅导员王国辽表示,组织本次参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目前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美育培养教育是较为欠缺的。我们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是与美育比较密切相关的,我们希望借着这次机会让他们学习与学科知识、与美育相关的内容,既让他们拓展自己对于本专业的认知,也能够加强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据悉,“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展览将持续至4月1日。

  附:许瑞生手绘系列部分画作

13

画作《蒋英和陈少卿与梁宝汉1942年采集的刺楸标本》 

14

画作《蒋英·明星桥·重建标本室计划》中的蒋英教授肖像让华农学子倍感亲切。

15

画作《辛树帜·瑶山植物标本·瑶歌》

16

画作《1928年5月26日辛树帜广西瑶山采集的“马利筋”》

17

画作《罗飞云教授和连县采集的马尾松植物标本》

18

画作《莫古礼的竹子标本和康乐园竹园》

19

画作《1917年罗浮山植物标本和康乐园怀士堂》

20

画作《岭南农科大学办事处格兰堂·杜赓平的洋紫荆花·冯钦的江南竹》

21

画作《植物标本》

22

画作《1940年赵善欢采集的杀虫植物羊角拗》

23

24

25

26

27

28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