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阳光灿烂的环西丽湖绿道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条绿道将城市、村落、山林和水系相连,孩子们在其间奔跑、骑行、嬉戏、探索,尽享大自然的童趣。
在绿道,和自然做朋友
环西丽湖绿道是深圳首个绿道与碧道合二为一的绿色生态廊道。绿道的建设遵循“低干扰、轻介入”建设模式,以16.2公里长的绿道主线环线西丽水库,围合出超过100万平方米人与自然共享的“森林居所”。
整条绿道被自然绿意所覆盖,栈道蜿蜒绕树,观景台依山就势,人与万物共享期间。其中的示范段更荣获“设计界奥斯卡”MUSE设计奖和香港A&D设计奖景观类金奖,设计融合自然与人文,形成“一环九景”的空间格局。
沿着环湖主线一路前行,绿道“一环九景”犹如明珠镶嵌山林湖畔:问山叠水、白芒拓印、写意三河、萤灯碧苑、稻香尺案等,九大景观节点各有其美。期间又有汇流花园、昆虫森林等景观小节点点缀,湿地、溪流、田园与花丛交织,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自然。
在写意三河,麻磡村三条河流交汇成湖,鸟鸣、蝉噪、水声、笑声汇成夏日田园交响曲。此处通过水质改善、湿地修复、增加食源性植物,形成荔枝林茂盛、湿地蜿蜒的生态系统。
河流两岸被乡路、绿林和花田簇拥着,孩子们或在花丛边观察蝴蝶翅膀,或专注地打量一株狗尾巴草,或荡着水秋千,看鹭鸟掠过水面,乐趣无穷。
从写意三河沿着绿道往东边走,就来到了横塘垂砚。笔状的驿站建筑体横跨池塘,如墨笔搁于砚盘上。这里原本是一座受污染的人工鱼塘,如今通过“水下森林”技术,通过景观再生形成可以净化水质的“蓝岛”,实现水体的生态综合治理。
在横塘垂砚的屋顶平台上,可远眺荔枝林野趣。每一个节点,都能为孩子们提供与自然对话、共呼吸的空间。
在绿道,发现大大绿道
环西丽湖绿道不仅是人们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纽带,更像一本立体教科书。绿道沿途的科普标识牌、互动装置、生动涂鸦,向孩子们讲述自然的奥秘。孩子们明白,在这片天地里,万物生灵与人类同在。
沿着绿道来到稻香尺岸,一片金黄色的向日葵田映入眼帘。在这里,孩子们看见向日葵与青山相伴,闻着青草香发现辣椒、玉米、冬瓜等各类农作物。
稻香尺岸节点由撂荒田改造而成,如今春赏油菜花、夏看向日葵,四季都将能看到风貌不同的广袤农田与青山交相辉映的大地美景,让孩子们在此感受大地繁茂的生命力。
在这里,孩子们还能发现以更自然的土路形式存在的绿道。不同于硬化的城市道路,这条保留了原生植被和地形特征的土路,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这里,孩子们还能发现以更自然的土路形式存在的绿道。不同于硬化的城市道路,这条保留了原生植被和地形特征的土路,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
沿着稻香尺岸向西前往到萤灯碧苑,此处原本是一座封闭鱼塘,经改造后与溪流连串,整体形成具有强大雨洪调蓄功能的山谷调蓄带。由北往南逐级叠落的水池,天然地形成了层层净化的湿地。这里通过湿地修复和生态栖息地重建,成为深圳首个蜻蜓豆娘栖息地示范区,并正在努力打造萤火虫保护试点。
据悉,环西丽湖绿道建设中,通过修复约5公里水系,让河水清澈见底、鱼虾畅游;改造约3万平方米林相,使山林更显葱茏;引入150多种乡土植物,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修复鸦鹃豆娘栖息地,让这些灵动的小精灵重返家园。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也为孩子们带来更生动、更丰富的自然体验。
在绿道,满满快乐能量
在绿道上,人们不仅亲近自然、发现广阔世界,更释放了藏在心里的活力。在白芒拓印,原本单调的水工调蓄池摇身一变,置入滑板公园、景观大草坪、白芒剧场、足球场等多种活动,激活场域活力,生活与生态共融,成为附近孩子们放学后的乐园。
在悦动大磡,竹林、沙地、跑道交错,孩子们骑行、放风筝、堆沙、钻木桩迷宫,玩得不亦乐乎。“这里不仅是散步道,更是孩子们的天然能量场。”一位家长说。
开园以来,环西丽湖绿道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凝聚力。保留并修复的果园、农田、湿地,与现代化步道、驿站、草坪融为一体,形成生态和休闲双重功能,让村庄焕发活力,居民生活幸福感满满。
绿道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周边商铺带来生意机会,带动白芒村、麻磡村、大磡村这“水源三村”实现升级改造,赋能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
在绿道上,孩子奔跑、家长陪伴、青年骑行、老人漫步,每个人都在这条绿色长廊里,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宁静。自然的力量在人与万物之间流动,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据深圳南山区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5年2月22日开园以来,环西丽湖绿道已接待游客超56.9万人次,成为深圳“山海连城”建设的一张亮丽生态名片。
如今全线贯通的环西丽湖绿道,连结起城市与山林、人与自然、孩子与未来,与全省其他绿色通道一起,共同织就广东通山达海、蓝绿交织、色彩斑斓、和谐共生的绿美生态网络,让美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