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位于国际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节点,在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如何精准提升红树林湿地生境质量和水鸟多样性是长期面临的技术难题。该项目创建红树林-基围鱼塘NbS修复技术,以水面扩增、水位控制、水动力改善、光滩改造、植物适应性管理、避干扰控制六项策略,破解了高胁迫约束下水鸟高潮位栖息地的精细化修复难点。工程实施后,与2016年相比,2023年保护区水鸟总数增加50.5%,水鸟种类增加47.2%。
项目介绍
保护区形成滩涂、红树林、基围鱼塘三级结构,其中鱼塘作为候鸟的高潮位栖息地,是精细化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保护区共有12个鱼塘和一个避风塘,总面积约63.17公顷。本项目主要针对凤塘河东岸缓冲区的36.07公顷鱼塘提出整体修复方案,致力于解决鱼塘水面小、水位深、水动力条件不足、缺乏光滩与裸岛、入侵植物多和人类活动干扰等问题。
本项目针对黑脸琵鹭、大型鸻鹬类等5大类目标水鸟的生境需求,进行场地适宜性分析与问题诊断,创建高密度城市中水鸟栖息地精细化修复模式:提出“水面扩增、水位控制、水动力改善、光滩改造、植物适应性管理、避干扰控制”六大精细化生态修复策略,建立高、中、低三种适应途径。
具体成效
经过保护修复,保护区水鸟种类和数量显著提升,增强了深圳湾作为国际候鸟迁徙中转站的功能,也为高质量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提供重要支撑。相比2022年,2023年保护区各塘水鸟种类和数量均有显著提升,水鸟数量同比增加11.1%;相比2016年,2023年保护区水鸟数量从27392只增加到41217只(增加50.5%),水鸟种类从53种增加到78种(增加47.2%)。
2022年冬季,黑脸琵鹭观测数量超过150只,创近几年新高;2022年观测到黄嘴白鹭、棉凫、流苏鹬、水雉等,是保护区近20年来首次;2022年12月观测到29只东方白鹳,是保护区近30年来首次观测到东方白鹳集群;2023年观测到新增的白秋沙鸭也成为明星鸟类。
经验启示
该项目通过“生境重构-水文连通-恢复种群”基围鱼塘高潮位栖息地修复,与红树林潮间带作为整体,从结构、功能、动态三个维度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服务能力与可持续性,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修复提供可复制路径。
该项目通过“研究-设计-实践”互相验证,基于目标水鸟的取食、避险、警觉等行为和生境需求特征,研发了NbS指导下的“水面扩增、水位控制、水动力改善、光滩改造、植物适应性管理、避干扰控制”高密度城市水鸟栖息地精细化生态修复技术,适用于大湾区其他土地约束条件下的湿地修复项目。
此外,项目还综合考量目标水鸟保护的重要性、生态修复的必要性、技术实施难度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决策的高、中、低三类适应性途径。在实践中,可根据具体场地问题和特征,组合使用各适应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