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作为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等措施,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有效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如今,广东省已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地区之一。
顶层设计强统筹
一直以来,广东持续完善红树林保护法律制度,从顶层设计上强化红树林保护。早在《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修订时,广东就首创设立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以法规形式彰显对红树林生态价值的高度重视,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广东省林业局加强红树林保护工作方案》等文件,强化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
广东将红树林纳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和林长制考核,督促各地市加强红树林保护。同时为推进区域协同,广东林业部门联合海南、广西两地共同签署《加强粤桂琼红树林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在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信息互通等多层面深化合作,共同守护我国南方珍贵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此外,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联合印发《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全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明确通过推进红树林整体保护、营造修复,高标准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等七大主要任务,实施红树林质量提升工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工程等六项重点工程,构建“两核五区多点”红树林保护修复新格局。这一规划为全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有效推动各地红树林保护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
强化保护、修复与监管
划定范围、多样修复、强化监管,红树林的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在沿海城市有序展开。在湛江,全省首个针对红树林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红树林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在此构建,同时实施一系列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人工造林,使得红树林面积恢复增长至9900多公顷。在惠州,通过持续推进万亩级红树林建设项目,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12个,清理海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恢复自然海域约12平方公里,完成红树林营造8857亩、修复1965亩,成功构建起万亩连片的“海上森林”。
据了解,广东将符合条件的红树林湿地纳入重要湿地,按照省级公益林补偿最高标准给予红树林生态保护补偿,利用“天空地”监测技术加强监管,采用遥感影像开展红树林卫片核查,推动构建天空地一体保护、省市地多级联动的高效能红树林保护监测网络。
通过加大对红树林整体保护的力度,全省约60%的红树林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近95%的红树林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共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51处,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自2020年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3352.7公顷、修复2354.46公顷。
红树林成生态发展新引擎
全省红树林面积稳步扩大,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强化,直接转化为惠民福祉——海岸防灾能力持续提升的湿地构筑起“绿色防波堤”,生态旅游与生态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红树林正成为沿海居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宜居环境的金名片。
在江门台山,依托镇海湾优越的资源禀赋,新营造红树林230公顷、修复38公顷,构筑30公里长的红树林景观带,与碧道、古村、温泉、台山蚝等相结合,建设集“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多功能综合发挥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在惠州市,通过先行先试,创新打造“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首创我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红树林变身“金树林”。如今,惠州市考洲洋规划的两处红树林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往来游客众多,周边渔民顺利转产转业,摇身一变成为船夫,带着游客游览美丽的红树林风光。渔民切实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的益处后,也自发参与到红树林保护工作中,真正实现共治共享…………这样的例证,在我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实践中还有很多。
截至目前,我省红树林面积已由1.06万公顷提升至1.14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地区之一。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正式成立,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成立协定。未来,广东将继续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等平台和资源优势,弘扬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促进广东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