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印发实施

  近日,《肇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

  《规划》全面分析肇庆市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问题,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的保障和肇庆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支撑,通过统筹推进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肇庆市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进行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

  《规划》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规划为重要生态空间,形成“两屏多廊一网多核”生态安全格局,筑牢环珠三角屏障和北部山地生态屏障,构建绥江生态廊道、西江生态廊道两条市级生态廊道。

  结合肇庆的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区域之间的系统协同性,《规划》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六大生态修复分区,并在此基础上,聚焦生态问题聚集区,划定十一个生态修复单元。

  《规划》聚焦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大空间,围绕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农业空间修复整治、城镇空间生态品质提升、生态赋能肇庆高质量发展四大方面,提出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重点流域河湖湿地保护修复、涵养水源、水土综合整治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森林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等重大修复任务。

  《规划》以保障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眼重要生态格局和重点领域,部署七大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提升、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农田生态功能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 重点矿山生态修复、城镇生态品质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增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能力。

  《规划》提出,要着力建设肇庆成为“更高水平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更具魅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绿洲、更强示范的绿色发展转型区”。根据《规划》目标,至2025年,肇庆将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要流域等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修复,着力解决核心生态问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类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至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绿美生态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肇庆样板。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