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将粤西传统年例文化与绿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机制创新”的绿色发展路径,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年例林”品牌。截至4月15日,高州市本年完成乡村绿化24.97万株,其中“年例树”10.37万株,占41.52%。
党建引领,构建全民植绿新格局
四级联动,全域动员。春节前,高州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林业局联合发出开展“做年例,齐种树”的活动倡议书,市融媒体中心制作公益广告在电视电台播出,倡导“轻宴席重文化办年例”的文明新风。各镇街党组织迅速响应,通过“村村通”广播、党员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动员,构建“党委牵头、支部落实、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四级联动机制。
先锋示范,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带头植绿,转变年例铺张浪费的现象。例如,潭头镇党员干部组织村民在年例期间种植“年例树”,将传统宴请改为植绿活动,推动年例从“比排场”向“赏文化”“比植绿”转型。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群众植绿护绿意识显著提升。
长效激励,全民参与。创新“植绿积分制”。如荷塘镇松明村通过粤治美平台发动群众植绿,村民认种认养后可获得积分兑换日用品,形成“种树赚积分、积分促管护”的良性循环,覆盖2475户家庭。长坡镇旺利村将植树成效与年例火把节“头位”评选挂钩,对年例林选址、管护质量等量化评分,激发村民“种好树、护好林”的积极性。
文化赋能,打造生态年例新品牌
以树代席、文化传情。曹江镇华坑村通过组织外嫁女年例回娘家种树,将家庭情感与生态建设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女儿树”文化。这种结合不仅保留了年例的传统文化,还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推动“绿美资源”向“绿美经济”转化。倡导“酒席资金省一点,绿水青山留一片”,引导群众将宴席开支转为绿美投入。如根子镇党员乡贤捐树150株,带动群众种植荔枝林,形成“千亩荔枝绿廊”;分界镇储良村“土专家”与村民共植龙眼180株,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机制创新,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构建县镇村三级网格体系。设立专职网格员488人,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如山美街道以“党员护绿队+段长制”落实绿化管护工作,按照“一村一路段”原则,由每个村民小组长担任“段长”,协助村道树苗成长监测及路域环境整治工作。
将乡村绿化管护工作融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主动承担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种植养护任务。沙田镇曹岭村创新“1+1+N”管护机制,每名妇女认领1棵树,带动1个家庭,辐射N户邻里,推动植绿护绿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新载体。
结对帮扶多方合力,确保绿化“有地有苗”。东岸镇东坡村联合结对单位腾挪植绿空间1500余平方米,精心打造“见缝插绿”示范样板,为乡村绿化拓展了宝贵空间。
高州将持续深化“年例林”品牌,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文化、社会价值转化,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更多“高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