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源市“林长领航·绿韵守护”活动年暨“鸟节”“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在市国有桂山林场举行。现场放飞了4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8只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斑鸠、1只黑脸噪鹛、5只乌鸫,以实际行动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安全,守护绿美河源的生态底色。
野生鸟类放飞是河源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河源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绿美生态建设绣入发展蓝图,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力争今年林业产值超过60亿元,实现“绿富双赢”。
加强生态保护 维护森林安全
日前,位于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内的植物保育科普园入选全省首批乡土植物园。保护区内目前已迁地保护与培育种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乡土特色植物、景观植物等特色植物200余种。
保护区高度重视乡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长期对珍稀动植物进行全方位监测,做好紫纹兜兰、大苞山茶等各类珍稀动植物的科研监测,深入研究珍稀植物人工授粉、透光抚育等技术,持续培育珍稀植物野外回归用苗,不断在以紫纹兜兰为代表的珍稀物种资源保护、种群繁育扩展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在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计22种,省重点保护植物10种,拥有全省最大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纹兜兰种群和全国最大的大苞山茶种群。
近年来,河源市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深化“林长+”协作机制,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抓实森林督查,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开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摸清全市情况。
与此同时,河源市还持续加强有害生物防控,严格开展苗木检疫与复检,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联合公安、海关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治面积102.07万亩;压减发生面积4.43万亩,拔除镇级疫点3个,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发挥生态优势 实现“绿富双赢”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11个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其中包括和平县翠山竹海森林公园项目,计划总投资3.25亿元。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和平县以上陵镇翠山村为中心,打造了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并于去年10月正式开放,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入粤首镇、十里竹海”文旅品牌效应显著。
作为粤东地区最大的毛竹产区,上陵镇毛竹种植面积约12万亩,每年可产出毛竹200万根以上。翠山竹海森林公园以“识竹”“赏竹”“游竹”“恋竹”“美丽乡村”为主题,精心打造特色竹林绿道6.15公里,建有游客服务中心1个、登山步道2.9公里,实现竹旅融合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立“竹”资源,做“竹”文章。和平县在做优“竹生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坚持“一产靠流转、二产靠企业、三产靠文旅”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竹资源特色,开发竹海观光、特色民宿等竹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培育竹旅精品路线,举办竹文化主题活动,推动竹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近年来,河源市大力推进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抓好油茶、森林药材、竹子三大林业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推动“绿富双赢”。同时,立足森林资源禀赋,深挖林地生产效能,探索“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文化”森旅产业特色发展之路。去年,河源市林业总产值达52.11亿元。
行走在葱郁的森林间,林业资源释放的绿色生产力清晰可感。河源市将以实现兴林富民为目标,积极培育林业经济增长点,重点在培育优势产业、抓好项目投资、挖掘增长潜力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强竹资源培育,推动竹资源扩量提质,培育发展林业特色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今年,河源市将充分挖掘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力争林业产值超过60亿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