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林业产业周期漫长、回报迟缓,却关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共存。在“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发源地肇庆,一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激活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这“四库”功能的生动实践正在蓬勃开展。
光荣传承:
怀集攻坚克难 向科技要效益
作为“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起源地,怀集县深知林业发展的艰辛与恒心。
坳仔镇拥有24万亩优质茶秆竹,曾因效益低下、采运艰难,难以外销。当地能人蔡迈秋计划返乡养猪时,镇党委、镇政府深知机会来了,遂引导他关注亟待转型的竹产业。
蔡迈秋创立庆鹏竹粮生物科技公司,引入竹合成生物母料专利技术,把废弃竹材转化为高营养竹粮饲料,既能显著优化猪肉品质,也让竹材利用率从35%提升至90%,“以前15元一袋的竹杂料身价翻了几十倍”。
效益提升了,还要解决运输问题。坳仔镇向企业流转2000亩竹林,修成贯通四村的竹林道,使卡车能够直抵林区。茶秆竹高科技全产业链即将在坳仔镇崛起。
改革探路:
封开长短结合育“四库”
在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示范县封开县,南丰镇万亩灵芝谷迎来第六个丰收季。工人们穿梭于林荫间,采摘仿野生种植的灵芝。
基地负责人谢国旺预计,今年灵芝产量将达6万公斤,总产值近3000万元。这沉甸甸的收获,是谢国旺带领团队多年深耕林下、不懈创新的结晶。
谢国旺的绝招是玻璃瓶种灵芝——灵芝幼株在特制玻璃瓶中生长,成熟后连瓶泡酒,完美锁住营养精华,极大提升产品价值和形象。依托该技术开发的灵芝面条、灵芝酒等深加工产品,不仅畅销市场,更有效带动近1000人就业,助力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
着眼长远,基地创新采用“以短养长”策略,在300亩林下套种名贵药材巴西人参,形成“灵芝当年见收益、人参长期储财富”的复合经营模式,生动诠释森林“四库”功能的协同发展。
为破解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权属认定和融资瓶颈,封开县林业部门勇于探索,即将在全市率先推出封开县林下经济收益权证。这张被林农亲切称为“绿色存折”的证书,将赋予经营主体流转交易、质押贷款、项目申报等多项权能,深度拓展林地经营权能,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
久久为功:
德庆林产融合惠万家
与封开县毗邻的德庆县,集体林占比高达94%。该县着力发挥森林“四库”功能,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德庆县肉桂产业是数十年精心培育的典范。2024年,德庆全县肉桂种植面积达63.67万亩,年产值跃升至21.52亿元。“德庆肉桂”等4个林产品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日益彰显。
西江肉桂科技公司在高良镇建设现代化桂油精深加工生产线,并在7个镇广布收购点,惠及约5万桂农,联农带农富农效果突出。
森林康养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新增长点,也在持续投入中展现魅力。位于官圩镇的省级巢顶山森林康养基地,已累计投入1.3亿元建设特色民宿、森林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深化茶文旅融合,为都市人群提供回归自然的休憩之所,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科技赋能:
广宁麻竹撬动新未来
通过国企主导的麻竹笋项目,“中国竹子之乡”广宁县为传统竹产业注入科技新动能。广宁县竹乡绿美公司在螺岗镇建设万亩麻竹笋基地,精准对接螺蛳粉百亿级原料市场。
该项目运用“黑科技”攻坚克难,大幅缩短回报周期。大型无人机在45度陡坡上实现日运苗3000株,效率提升7倍;营养杯育苗技术让成活率高达95%,更将传统麻竹笋的丰产期从漫长的5年大幅缩短至“当年种、次年收”。
麻竹笋项目预计可撬动3亿元年产值,有效盘活超万亩闲置林地资源,是科技赋能突破林业长周期瓶颈的生动实践。来自广西的“土专家”黄彦志赞叹道:“麻竹笋是螺蛳粉的‘灵魂’原料,广宁水土得天独厚,潜力无限!”
广宁县竹乡绿美公司与广西柳螺香集团建立紧密合作,未来计划配套发展芥菜、豆角等辅料种植,打造“竹笋+配菜”复合产业链。
“肇庆将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林业产业发展潜力。”肇庆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着重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加大政策扶持,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强化科技服务支撑,提升本土林产品附加值,让绿色成为肇庆最动人的发展底色和富民源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