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宁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竹为笔,让108万亩竹海迈向百亿级产业集群,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竹子答卷”。
在今年6月初举行的“中国竹都・贵州赤水”全国竹工艺品创作大赛的舞台上,广宁企业——广东中竹肇宁竹业有限公司携作品《榫桙竹制婴儿车》惊艳亮相,以传统榫卯工艺与现代婴童用品的创新融合斩获一等奖。
同年4月,在第51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居用品展上,中竹商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旗下中艺家具有限公司,以“竹韵匠心·非遗新生”为主题惊艳亮相,不仅汇聚全球目光,更展现了广宁竹产业从传统手工到现代智造的蝶变。
作为中竹商贸集团旗下核心企业,中艺家具的落地正是广宁竹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2024年,这家集产学研一体的企业落户广宁高新工业园(二期),投资5000万元建成竹质相框、竹篮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达6000万元。
这正是中竹集团“以竹代塑”专利技术与竹工艺底蕴的碰撞,让原本只能手工制作的竹工艺品实现了人机结合的量化生产,单条生产线效率提升300%。
如今,企业正推动竹纤维板材、竹生物降解材料等前沿产品研发,可替代传统塑胶材料用于家具制造。这种“传统技艺+科技创新”的模式,正是广宁破解“小竹子” 产业困局的关键一步。
全域破题
从377家企业到三产融合的产业矩阵
在广宁这片108万亩竹林覆盖的土地上,已聚集377家竹加工企业,形成从竹材种植、初加工到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完整链条。2024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突破45亿元,同比增长12.5%,创造就业岗位4万个,有40%农户直接从竹业获益,竹业收入占林农总收入的30%。这串数字背后,是广宁以“三区一基地” 规划为骨架的产业集群战略。
串竹成链,从“小散乱”到产业集聚的质变。古水镇的竹产业加工集聚区正上演“破茧成蝶”的故事。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这里将散落的传统竹加工户整合为集交易、加工、研发、电商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古水镇竹厂整治后效果图
这种集聚效应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更在产业链深度上延伸。目前,广宁竹产品已涵盖竹建材、竹家具、竹工艺品等14大类100余种,远销30多国。其中,中竹集团带动的“竹塑结合”产业链尤为亮眼——从青皮竹纤维提取到竹塑板材生产,再到出口欧美市场的环保餐具,单条产业链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创新驱动,当竹纤维遇上 "以竹代塑" 国家战略。在广东海鹏竹纤维新材料公司的车间里,竹粉与高分子材料经高温挤压,变成了可替代塑料的竹纤维板材。这家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的企业,正是广宁产学研融合的典型。
2023年以来,广宁县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加速建设竹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完成青皮竹、茶秆竹高效利用技术报告。
人才支撑则让创新落地有声。通过“西江党旗红·竹产业红链”项目,广宁柔性引进博士等高端人才10人,培育“国家林草乡土专家”许黎明等标杆人物。在竹产业链党委推动下,10家规上企业组建创新联盟,2023-2024 年新增“以竹代塑”相关专利17项,推动全行业机械化、数字化升级。
文旅赋能,竹林变 "钱景" 的生态经济学。广宁利用竹林景观优势,大力发展竹文化与竹生态相结合的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产业,建成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打造竹海大观、竹文化博物馆、碧翠湖竹种园、宝锭山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区。
更具突破性的是“体育+旅游”的融合模式。环大湾区西百公里骑行、古水河徒步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2024年接待游客52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1亿元。2023年先后引进古水马骝山民宿、京溪小院民宿、广宁县蒙坑村麦客精品民宿等多个项目,而翡翠湾白天鹅温泉度假区等高端民宿的落地,更让竹文旅从“一日游”升级为“深度康养”。
政策破界
从资源优势到制度创新的双向奔赴
广宁竹产业的爆发,离不开政策“组合拳”的支撑。广宁县政府先后印发多项政策措施,从生产、税收、金融等维度提供支持,甚至专门成立竹产业发展中心,负责竹产业的规划、组织、政策研究、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推动各相关单位形成工作合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最具突破性的竹林收储机制中,2024年广宁已经收储20万亩竹林,2025 年计划再收储15万亩,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稳定原料供应,每年可向“吃竹”大户提供稳定原竹材料。
站在新的节点,广宁竹产业正朝着“2025年产值60亿元、2027年达到100亿元”的目标迈进。
精准招商,锚定竹基新材料的新赛道。2023年以来,广宁已引进13个竹产业项目,总投资38.89亿元。其中,投资21.5亿元的阳光科密竹基复合材料科创零碳产业园,将聚焦竹原纤维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投资5亿元的德图堡竹基硅碳负极项目,瞄准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这些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超30亿元,推动竹产业从传统加工向高端制造跃升。
科研攻坚,破解竹种资源的“未竟潜力”。广宁拥有14属57种竹资源,但目前麻竹、甜笋竹等品种仍以鲜食为主,深加工率不足20%。下一步,广宁将继续与华南植物园共建竹类植物迁地保护基地,重点开发青皮竹(纤维含量是普通竹种 1.7 倍)的产业化应用,同时推动“以竹代棉”“竹塑结合”等前沿技术落地,目标2025年新增科技型竹企5家,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 5%。
碳汇探索,让竹林成为“绿色银行”。作为全省首个EOD项目落地县,广宁“碧水—竹海—文旅”项目获农发行30亿元授信,首期7亿元已用于竹林碳汇开发。2024年,全县14.58万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以36.5元/吨成交,为村集体带来532万元收益。未来,广宁将探索竹林碳汇与竹产业融合模式,计划2027年实现碳汇收入占竹产业总产值的10%。
从非遗竹编到竹基新材料,从山林竹海到文旅胜地,广宁用2500年的竹文化底蕴,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代实践。当林农因竹而富、企业因竹而强、生态因竹而美,这片土地证明:小竹子里藏着大民生,绿资源能变金产业。而随着百亿竹产业蓝图的展开,广宁正以破竹之势,向全国乃至世界递出一张 “中国竹子之乡”的绿色名片。